2017-04-11 17:13 来源:网友分享
较小脂肪瘤,发展缓慢,无临床症状者一般无需处理。如果长得很大、感觉疼痛或影响美观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激光手术治疗脂肪瘤有多种方法,但对小的脂肪瘤采用微切口激光切除分叶取出。较大脂肪瘤根据部位按外科要求选择切口摘除。
脂肪瘤切除术
适应证
表浅脂肪瘤影响功能、劳动和美观者,可考虑手术。
术前准备
清洗局部皮肤。
[麻醉]
局麻。
手术步骤
沿皮纹切开脂肪瘤的表面皮肤。用弯止血钳沿瘤体包膜分离肿瘤,钳夹及结扎所有见到的血管。脂肪瘤多呈多叶状,形态不规则,应注意完整地分离出具有包膜的脂肪瘤组织。用组织钳提起瘤体分离基底,切除肿瘤。止血后,分层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
切口敷料要妥善包扎,手术后应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疼痛时可服用去痛片等解热镇痛药。术后5-7天拆线。如切口出现感染,局部红肿、压痛,应到医院诊治。
1、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病变好发于颈、肩、背和腹部,亦可见于腹膜后和内脏。最常见于头、颈、臂和胸等部位皮下组织。约有7%皮损呈多发,多发皮损发育早,单发损害发育迟,到一定程度时即停止生长。
2.单发性脂肪瘤
脂肪瘤形态不一,常呈扁球形、结节分叶状或蒂状的质软的皮下肿块,有时为弥漫性肿块,可推动。质软而有弹性,不与表面皮肤粘连。一般界限清楚,生长缓慢,除非肿物过大,压迫局部神经分支而产生疼痛感觉,一般无症状,大者达几公斤。一般肿物的体积达到一定大小后,常停止生长,呈静止状态。被覆表面皮肤正常,多数皮损直径<5cm,其底较广。挤压瘤体基部时,表面皮肤可呈“橘皮”样,为皮下脂肪内垂直走向皮肤的纤维束牵拉所致。有时可出现自发萎缩或钙化、液化的现象。
3.血管脂肪瘤
具有典型脂肪瘤一切特征,多见男性中青年。有时有家族史。病程缓慢,好发于前臂、腰、股部,蚕豆或黄豆大小,有时能自行胀缩,伴疼痛感。其疼痛原因推测与血管球瘤有关,或为周围组织反应如水肿、炎症的刺激或为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所致。
4.综合征表现
脂肪瘤还可见于Gardner综合征的部分表现。此综合征表现为面部多发性骨瘤、结肠多发性息肉、脂肪瘤、纤维瘤、纤维肉瘤和平滑肌瘤等。
病变位于真皮深层、皮下层,呈球形、结节状或分叶状外观。瘤体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包膜菲薄而完整。纤维组织由包膜向瘤体内分布纤维性间隔,形成小梁分支,将瘤体分隔成大小不等、比正常脂肪小叶为大的小叶,切面浅黄色、质软,脂肪油腻状。小梁内可见血管分布,毛细血管随小梁分支而进入瘤体。瘤体的血管分布常不均匀,在瘤体表面或一侧的血管较多。
当纤维组织增多达瘤体切面一半左右,即称纤维脂肪瘤。若血管成分增多达瘤体切面一半左右,则称血管脂肪瘤。
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管腔狭窄,有时伴血栓形成。瘤细胞大小、形态,类似正常脂肪细胞,有时可见灶性黏液变性。该区域出现泡沫细胞、小星形细胞、梭形细胞伴基质黏液样,称为黏液脂肪瘤。 肿瘤偶见出血、坏死、钙化、液化或黄色瘤样变。
遗传学方面研究示本病与12q、6p、13q染色体改变有关。
1.组织病理检查
肿瘤切面为淡黄色,肿瘤由薄层纤维膜包裹成熟脂肪小叶而成,包膜菲薄、完整,脂肪细胞大小、形态一致,内有小梁分隔的脂肪小叶,小叶间具有分支纤维组织和毛细血管。组织中血管不多,毛细血管分布不均,可混杂有少量散在泡沫细胞,有时亦可见灶性黏液变性、钙化、骨化、出血、坏死、液化或黄色瘤样变。纤维组织一般不多,若较多,则称为纤维脂肪瘤。较大脂肪瘤蒂扭转时,可因局部血流障碍,引起液化改变而呈囊肿样。
2.染色体检查
细胞遗传学方面研究示本病与12q、6p和13q染色体异常改变有关。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有时需与神经纤维瘤、淋巴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皮样囊肿和皮肤猪囊尾蚴病等鉴别。必要时行穿刺抽吸检查。
1.血管脂肪瘤 瘤组织内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生,血管腔狭窄,其中有纤维蛋白性血栓。
2.皮肤猪囊尾蚴病 囊肿不分叶,可找到猪囊尾蚴。
温馨提示: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