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是一种虫类 它与疾病有什么关系

2017-07-17 15:50 来源:网友分享

一、白蛉的基本介绍

  白蛉是双翅目白蛉的一部分昆虫的统称。幼虫水生,生活在沿岸的潮间带、泥中或潮湿的有机碎屑中。

  白蛉是一种与蚊相似的吸血昆虫,成虫为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双翅,全身密布细毛,长约3mm,口器为刺吸式,停息时两翅竖立,其幼虫孽生于动物巢穴、墙洞以及蓬松的土壤里,成虫在夜间活动,吸食两栖类、爬行类及哺乳动物的血液。其也是热带地区最大的害虫,雌性吸血,有数种白蛉传播严重的人类疾病,包括由利什曼寄生虫(Leishmania)引起的传染病。

  白蛉以头部的喙器刺入皮肤吸吮人和动物的血液,被叮咬后有人可毫无反应,有人感微痒或剧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小结节或糜烂、水疱等损害,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若白蛉体内含有LD小体在叮咬人的皮肤时可引起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的发生。

  白蛉是重要的医学昆虫,白蛉属(Phlebotomus)在地中海和南亚附近传播白蛉热病毒;其他则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传播引起黑热病、东方疖、美洲莱什曼病(espundia)和巴尔通氏体病(bartonellosis)等的寄生原生动物。sand fly一词又指蚋及拟蚊蠓。

  在中国,主要种类有中华白蛉、蒙古白蛉、江苏白蛉,分布在不同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

二、白蛉的形态结构

  虫体微小,长仅有1.5~3.5毫米,胸背隆起,灰黄色或棕色,上有多数细长毛。足细长,停息时,双翅分开,向上向后竖立,与体背成45°角,翅上具有细长白毛,飞行能力较弱,常呈跳跃式飞行。

  头部球形。复眼大而黑。触角细长,分为16节。触须分5节,向下后方弯曲。口气为刺吸喙约与头等长,基本构造与蚊同。喙内的食道向后延至头内为口腔及咽,口腔形似烧瓶,其内大多有口甲和色板;咽似舌状,内有咽甲。(口甲、色板和咽甲的形态是白蛉分类的重要依据。)胸背隆起呈驼背状。翅狭长,末端尖。足细长多毛。腹部分为10节,第1-6腹节背面有长毛,第1节的长毛竖立,第2-6节的长毛在不同蛉种中,或竖立或平卧或两者交杂,据此常将白蛉分为竖立毛、平卧毛与交杂毛3类。腹部最后两节特化为外生殖器。雄性外生殖器与雌性受精囊的也是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白蛉的治疗防治

  治疗方式:

  白蛉对人不仅可以叮咬吸血,又是传染黑热病、白蛉热、东方疖的媒介。中华白蛉是中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不慎被叮咬后,初起为在白蛉叮咬处发生小的瘙痒性丘疹,可持续5天左右,再经过5天潜伏期后,就突然出现头痛、乏力、恶心、眼结膜充血、颈部强直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同时在面部、颈部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恢复较慢,要经过几次的反复发热而逐渐消退。在初期,可局部涂搽各种止痒剂,如2%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也可搽樟酚搽剂等。瘙痒明显或皮疹严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防治措施:

  1、环境治理:整顿人房、畜舍及禽圈卫生,使其保持清洁干燥,并清除周围环境内的垃圾、积水污水,清除幼虫孳生地。对蚊虫较多的地方可用网捕或粘捕群舞的成蚊,河中养鱼放鸭以吞食孑孓。此外还应保护自然界中食蚊的动物,如青蛙、柳条鱼、蝙蝠及某些鸟类。

  2、药剂杀灭:在白蛉高峰季节之前,使用二二三、马拉硫磷、杀螟松、溴氰菊酯、氯氰菊酯进行室内滞留喷洒,也可喷洒5%滴滴涕或0.5%敌敌畏或凯素灵、倍硫磷、敌百虫、六氯苯等杀蚊剂,或用敌敌畏熏杀。用苏云金杆菌(H-14)杀灭幼虫有速效。

  3、个人防护:点燃蚊香,驱散蚊虫。有条件的安装纱门纱窗、挂蚊帐等防蚊虫叮咬。也可涂擦驱避剂(驱蚊药水、驱蚊油、避蚊胺、驱蚊露)或用艾蒿烟熏,防止叮咬。

四、白蛉与疾病的关系

  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能传播多种疾病,在我国传播黑热病。

  1.利什曼病

  ⑴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虫。该病分布广泛,在我国广大流行区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指名亚种,仅新疆为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major wui)和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内蒙古和甘肃部分地区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近年来发现在我国川北和陇南山区存在以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的黑热病自然疫源地。

  ⑵东方疖:又称皮肤利什曼病,病原是热带利什曼原虫。该病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东及印度等地。

  ⑶皮肤粘膜利什曼病:病原是巴西利什曼原虫,分布于南美洲。

  2.白蛉热:病原为病毒,其可经白蛉卵传至后代。该病流行于地中海地区至印度一带。猴及鼠类等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为自然宿主,病人也携带病毒通过白蛉叮咬传播。白蛉虽寿命短(仅3周)但能经卵传代。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多见于儿童。病后免疫力至少2年或终生。本病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东亚、南亚、热带美洲林区。有季节性,与白蛉繁殖有关。易感成人介入时可造成本病流行。热带美洲本病流行与森林开发有关。

  白蛉热病毒为虫媒病毒白蛉热群,至少有20个血清型。可用乳鼠、地鼠分离病毒,亦可用Vero细胞培养,产生细胞病变。白蛉热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预后良好。骤起高热,24小时内即达高峰,2~4天后下降,少数有双峰热。起病后伴头痛、肌痛、畏光及眼痛,结膜显著充血,颜面及上胸部可潮红。有时可伴腹泻或便秘。缓脉不常见。白细胞减少,脑脊液正常。

  3.巴尔通病(Bartonellosis) :病原为杆菌状巴尔通氏体,分布于拉丁美洲。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