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病的护理有哪些 囊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2016-11-23 17:22 来源:网友分享

一、脑囊虫病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用药护理

  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杀死猪绦虫及囊尾蚴,常用药物有吡喹酮和阿苯哒唑。

  1、脑囊虫患者应先从小量开始,根据用药反应可逐渐加量,每日剂量不超过1g,达到总剂量即为一个疗程;囊虫数量少、病情较轻者,加量可较快;囊虫数量多、病情较重者,加量宜缓慢;2~3个月后再进行第二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4个疗程。

  2、用抗寄生虫药物后,死亡的囊尾蚴可引起严重的急性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可导致颅内压急骤增高,并可引起脑疝,用药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患者有无头疼、恶心、呕吐症状,同时应给予皮质类固醇或脱水剂治疗。

  3、对单个病灶(尤其是脑室内者)可手术摘除,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以缓解症状,有癫痫者可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健康教育

  1、开展预防绦虫病的卫生教育,尤其在流行区。宣传教育重点是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猪肉或牛肉,烹饪时生熟食物应分开。对生吃的水果、蔬菜应洗净、消毒。改变养猪和养牛方式,建立圈养。将人厕和猪(牛)圈分开。除卫生防疫部门加强肉类检疫,防止“米猪肉”上市外,群众应提高识别“米猪肉”能力。

  2、指导患者配合治疗,在服用吡喹酮后,偶有头晕、乏力等不适,数日内可自行消失。教育患者注意卫生,衣服(尤其内裤)、被褥、便盆等用具应加强消毒,防止虫卵污染水、食物及手而感染自身或他人。

  3、对驱虫后粪便中未找到头节者,应定期复治。告知患者半年内无节片排出,虫卵转阴即为痊愈。

二、囊虫病的发病机制

  1、大脑型:六钩蚴经血循环由脉络丛入脑,囊尾蚴可寄生在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半数患者仅1~2个囊虫,部分可多个,多处寄生。寄生在脑实质称大脑型,病变多位于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大的囊尾蚴病变呈占位性病变。

  2、脑室型:寄生在脑室内常为单个,游离或带蒂系于脑室壁,在脑室孔处可造成活瓣性阻塞,发生间歇性脑积水。

  3、脑膜型:囊尾蚴位于软脑膜下、蛛网膜下腔或颅底为脑膜型。由于周围有空隙,阻力小,虫体较大,最大者似葡萄,称葡萄状囊尾蚴,极易破裂。囊尾蚴寄生部位产生轻度炎症。在脑膜者有脑膜增厚、粘连,类似结核性脑膜炎。粘连重者脑脊液循环吸收障碍,产生交通性脑积水。

  4、混合型:部分患者几型可同时存在,即大脑型、脑室型或脑膜型合并存在称混合型。

  从光镜、电镜研究结果,证明脑囊尾蚴可分为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三个明显阶段。蜕变死亡期囊尾蚴纤毛、头节、虫体崩解,并释放异体蛋白。后者引起脑水肿,炎症反应,胶质纤维增生,脑组织软化,甚至形成脑内小脓肿。过去认为脑囊尾蚴的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数量微小,脑组织反应较轻,对人体毒性不大。近来国内研究表明其囊液内异体蛋白抗原可达相当高的水平。脑组织对其崩解后释放的异体蛋白可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石灰小体是囊尾蚴崩解后形成脓肿的重要依据。只要发现石灰小体即可做出脑囊尾蚴病的诊断。

三、囊虫病的检查化验

  1.血液及脑脊液检查

  外周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脑脊液有嗜酸性粒细胞与异常淋巴细胞有参考价值。

  2.囊虫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目前已很少应用。

  3.粪便检查

  粪中发现节片或虫卵者有诊断意义。

  4.腰穿

  颅压可增高,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含量均可增高。

  5.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B超,CT和MRI检查和脑室造影,尤其后两种对脑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的活动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诊断钙化型优于MRI。CT可显示活动期与蜕变死亡期的各种类型。但其分辨力不及MRI,若囊尾蚴头节显影不满意,不能对活动期或蜕变死亡期做出明确的病期诊断,而盲目投药会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或休克,而MRI可将脑囊尾蚴病分为四期: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和混杂期。MRI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四、囊虫病的临床表现

  脑囊尾蚴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癫痫发作最常见,占52%~85%。根据囊尾蚴寄生部位及病理变化有如下4型:

  (1)皮质型:占脑囊尾蚴病的84%~100%,囊尾蚴多寄生在运动中枢的灰质与白质交界处。如果虫数少又不活动,可无症状。若寄生于运动区,则以癫痫为突出症状,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短暂抽搐或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在脑囊尾蚴病中发生率为50%~93.5%,常为就诊时患者的主诉。严重感染者颅内压增高,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长期颅内压增高,脑组织萎缩者可发生头晕、记忆力减退、视力障碍、视物变形、幻觉、精神异常、痴呆等表现。病程达数月至数年不等。

  (2)脑室型:以第四脑室为多见。六钩蚴经血循环至脑室脉络丛,并随脑脊液至第四脑室。囊尾蚴阻塞脑室孔,故在早期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囊尾蚴悬于室壁,呈活瓣状,患者急转头部可突发眩晕、头痛、呕吐或循环呼吸障碍而猝死,或发生小脑扁桃体疝,这种现象称Brun征,或体位改变综合征。患者常有颈强直,强迫头位。

  (3)蛛网膜下腔型或颅底型:主要病变为囊尾蚴性脑膜炎。常局限在颅底颅后窝。初期有低热,临床上多以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与蛛网膜粘连所致症状为主,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综合征,以及眩晕、听力减退、耳鸣、共济失调、面神经麻痹等。预后较差。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