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8 07:12 来源:网友分享
耳尖放血的作用主要是清热泻火,镇肝潜阳、清脑明目,特别是泄胸膈以上之火。“放血”是中医古老而有效的“去火”方法,当然放血的部位并不局限于耳尖,只是因为耳尖相比耳穴其他放血部位更容易定位和操作,疼痛也相对较轻,故使用最为广泛耳尖放血。
中医认为“火性炎上”,故上火症状多表现在咽喉以上部位,所以选择耳尖部位放血是比较合理的。另外,耳尖在经络中为肝经所主,肝在中医里被称作“将军之官”,和情绪活动关系密切,肝脏功能失常,容易产生肝火症状,此时就可耳尖放血。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耳尖所在的位置,相当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对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生物全息律的原理,人体在耳部的缩影不仅是一个倒置的胎儿,同时也是一个正置的胎儿,耳尖穴对应于头部与会阴部的位置,故它对头面部的上火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退热 发热主要有2种,一为阳盛发热,一为阴虚发热。放血的退热作用,则适用于阳盛发热。因为阳气盛必然会血盛,放血可以减少血盛,从而减少血脉中的邪热,使机体的气血趋于正常。
2、止痛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意思是有疼痛症状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气血闭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疗法可以直接带出经脉中瘀滞的病邪,调整闭塞壅阻的局面,经脉畅通了,疼痛自然可止。
3、解毒 机体在病理的状况下,由于自身功能障碍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现的证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红丝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疮疡痈疽。放血不仅能使侵袭机体的毒邪随血排出,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血调气”的作用,使人体功能恢复正常,以抑制病邪进展。
4、泻火 火热内扰,可致多种病证,常表现为心烦不安、口舌生疮、肢体疼痛肿胀、急躁易怒,甚至发热、神昏、谵语等症状。放血疗法可以直接使火热之邪随血而泻,适用于多种热证。
5、消肿 肿痛多由于气滞血涩、经络瘀滞造成。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经脉中瘀滞的气血与病邪,促使经脉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放血疗法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医家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热病篇》中说:“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灵枢·官针》更有“络刺”“赞刺”“豹纹刺”等记载,说明三棱针刺络放血是一种重要而且常用的针刺方法。
耳尖放血操作方法
按揉耳郭,至皮肤微红。
消毒:在耳尖穴局部用安尔碘消毒,或者用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
左手将耳郭对折并用拇、示、中指捏住耳尖被刺部位,右手拇、示指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耳尖迅速刺入3~5 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令出血,用酒精棉球边擦边挤压针孔周围,出血30滴左右即可,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1 min。
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情况,每次放一侧耳尖或双侧耳尖穴,每周1~2次。
身体极度虚弱、饥饿状态、有血液病出血倾向者慎用。
耳尖放血的适应证
发热、扁桃体炎、目赤痛、高血压、高眼压、麦粒肿(睑腺炎)、霰粒肿(睑板腺囊肿)、头痛等。
1、治疗麦粒肿
将患眼同侧耳尖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在耳尖穴放血2-3滴,每日1次,2-5次即可。
麦粒肿是指睑腺急性炎症,属中医“针眼”、“偷针”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有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循经而上,攻于胞睑,蓄积成脓。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用此法治疗麦粒肿,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2、治疗口唇疱疹
把耳尖穴消毒,用三棱针或注射针头点刺出血,挤出5-8滴血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日1次,治疗3-5天能结痂而愈。
急性扁桃体炎属中医“风热乳蛾”范畴。本病多因细菌感染而发,主要症状为咽部红肿,以扁桃体最显著。中医认为,病因为肺胃蕴热,风热之邪犯肺,肺气失宣,邪热循经搏结于喉核。《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穴位与各经脉的关系息息相连。《厘正按摩要术》说:“耳皮肉属肺。”而足阳明胃经的支脉、经别上耳脉,至耳上角。且耳尖之穴最善泻肺胃之热,疏解上焦风热之邪。故运用耳尖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可取疏风泄热,利咽止痛之效。
3、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耳与脏腑关系密切,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支别;足太阳膀胱经则至“耳上角”,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耳尖放血具有祛风清热、镇肝潜阳、清脑明目之功。更为专业彻底治愈高血压,让患者停掉服用西药当属体液调控疗法。研究证明,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降低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时,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