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2 07:23 来源:网友分享
为了保证医疗的安全,保证病人的安全,在一些情况下是不能马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这就是禁忌证:
首先是严重的感染,带着一个严重的活动性的感染,这时候病人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像活动性的结核病。所以临床实践中我们就得控制了感染之后,再进行移植。
其次是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比如心功能不好,肝脏功能不好,或者是其它的脏器功能不好,这种情况的话也得是尽量的纠正好之后,再进行移植。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能忽略的,就是精神和心理,因为移植的时候,需要病人和亲属和医护人员相互配合。如果配合不好的话,也会出现很大的风险,比如说像精神异常的病人,他往往是配合不好,在漫长的治疗的过程当中,如果说配合不好,会给治疗过程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说我们把精神性疾病也纳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禁忌。
当然其它的话,年龄也是一个因素,比如说年龄非常的大,是一个相对的一个禁忌,现在做移植的话,患者的年龄是会越来越大,当然随着技术的提高,其实安全性也是相对的。
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多种分类方法。造血干细胞来自于自身或他人,分别成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体(又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又按照供者与患者有无血缘关系分为: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无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无关移植);按移植物种类分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和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自身,所以不会发生移植物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并发症少,且无供者来源限制,移植相关死亡率低,移植后生活质量好,但因为缺乏移植物抗肿瘤作用以及移植物中可能混有残留的肿瘤细胞,故复发率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造血干细胞来源于正常供者,无肿瘤细胞污染,且移植物有免疫抗肿瘤效应,故复发率低,长期无病生存率(也可以理解为治愈率)高,适应证广泛,甚至是某些疾患惟一的治愈方法,但供者来源受限,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并发症多,导致移植相关的死亡率高,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长期生存者生活质量可能较差。
干细胞,译自英文单词“Stem cells”。“Stem”,英文为“干”,有“树干”、“起源”之意,就像一棵树干可以长出树杈、树叶、开花和结果等一样,干细胞也具有极强的长期自我更新及多项分化潜能。研究表明,干细胞可以来源于胚胎和胎儿组织,即胚胎干细胞,又称ES细胞,也可来自于出生后的器官和成年个体组织,即成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患者先接受超大剂量放疗或化疗(通常是致死剂量的放化疗),有时联合其他免疫抑制药物,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然后再回输采自自身或他人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一种治疗手段。
适应证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许多血液病,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某些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以及某些危险程度较低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危险程度中等或较高的急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患者适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应当强调的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都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虽然目前有很多先进的药物从遗传学水平治疗这些患者,但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是治愈这些疾病的惟一治疗手段。
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优势:
1、经过数千例的临床证实,在尚未完全了解疾病的确切机理前也可以应用。
2、相比传统治疗的治标不治本,干细胞通过对受损细胞的修复、替代和重建,从而使疾病得到根本上的治疗。
3、治疗范围广阔,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疾病,是众多“不治之症”“疑难杂症”的新希望。
4、经多次毒性、遗传学、局部刺激、发热以及免疫毒性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干细胞是最安全、无毒无副作用。
5、一个疗程下来,患者的症状就会得到很明显的改善,疗程短,见效快。
6、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液或者动脉介入,无需开刀,整个过程创伤小、痛苦少。
7、相比传统治疗的副作用对孕妇、婴儿或者老年人伤害大,干细胞治疗更安全,适合各个年龄段患者。
间充质干细胞的出现填补了自体骨髓干细胞在肝脏移植方面的不足。所谓的间充质干细胞就是指具有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来源丰富,取材方便,无伦理争议,可获取的细胞数量多,细胞活力强,容易扩增和代传,同时又没有配型,排斥等问题,是理想的干细胞来源,以逐渐成为了干细胞治疗的主角。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和扩增有较高的技术要求,除中国外,只有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这一技术。在中国只有在福州和北京有同等的干细胞实验室可生产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再生术是肝硬化病人的理想选择,中国是肝病大国,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有1.2亿人,在众多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每年需要肝脏移植者也有数十万。原位肝移植虽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最理想的治疗选择,但由于供体肝脏的紧缺、术后不良反应较多、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及高额的医疗费用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临床治疗中一直以来也没有令人满意的进展。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时,短期内出现肝脏功能急剧恶化,导致进行性神志改变、凝血功能障碍、感染、肾功能衰竭等。在肝移植技术推广前,其存活率不足15%,而实行肝移植后,一年存活率接近90%。肝移植虽然是治疗晚期肝衰竭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医学伦理学、移植供体、移植排斥反应、治疗费用等因素的限制,尚难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