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3 07:42 来源:网友分享
静脉炎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分型治疗
(1)血栓性浅静脉炎:
①脉络湿热: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五神汤加减。药用金银花、紫花地丁、茯苓、车前子、丹参、桃仁、红花、牛膝。方以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茯苓、车前子清利湿热,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配牛膝破血通经,并引药下行。红热甚者加公英、连翘、黄柏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肿胀甚者加苍术、泽泻以利湿消肿;疼 痛甚者加制乳香、制没药以活血止痛。
②脉络瘀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
方以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元胡、鸡血藤、水蛭共用可达瘀血去脉络通、疼痛止之效。发生于下肢者可加牛膝,发生于上肢者可加桑枝;肿胀者加滑石、桂枝通阳利水;红肿者加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浮肿晨轻暮重者加升麻、黄芪升阳利水。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浅静脉炎症发生部位不定,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而言,是人体浅静脉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胸壁,乳房,两肋缘及上腹部出现静脉血栓形成,并同时有炎性病理改变的一种常见疾病,亦称Monder病。
静脉炎的分类
1,机械性静脉炎:
1)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2)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2,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3,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1、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
2、血瘀阻络型静脉炎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忌生冷。
3、热毒伤络型静脉炎患者(反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趾端可发生坏疽及溃疡),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茶、梨、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煎汤代水。
营养饮食原则
1.饮食宜清淡多汁,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忌食辛辣、肥腻之物,如辣椒、花椒、大蒜、胡椒等。
2.经常食用大量新鲜水果、蔬菜、生坚果、植物籽、大豆制品及全谷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3.宜多食用生姜,可促进血液循环、净化血管、稳定血压。
4.多喝银杏茶水,可以改善微循环及大脑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
5.禁止食用任何乳制品、煎炸食物、盐腌食物及加工食品。
6.忌食生冷之物,如冰棍、汽水、凉莱等。
1.护理有共性,又有个性化:不论病变的部位在动脉,还是静脉,周围循环受损,组织血液灌注量减少是其共同特点,当血流减少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时,就会发生组织缺血,缺氧,在临床上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症状,如患肢发凉,发麻,疼痛,皮肤色泽苍白潮红,和营养状况的改变等,并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肢端破溃,感染及坏疽等营养不良的改变,因而动,静脉疾病的护理有一定的共性,同时,每种疾病的病因,发病缓急,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以及病情的发展各不相同,患者的工作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因而,制定护理措施还应因人,因病,因生活条件而异,注重个体化的差异。
2.对病人的教育和指导是护理计划有效实施的保障:血管疾病的许多治疗和护理方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有严格的适应证,如动脉供血不足,患肢应处在低于心脏水平,则症状可以减轻,而静脉疾病则正好相反,弹力绷带对静脉疾患有促使静脉回流和保护,支持作用,但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加重血液淤滞,选择正确的休息姿势对静脉疾病患者至关重要,所以保持患肢的组织完整而进行的护理措施是细致而琐碎,贯穿于病人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病人也必须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教育,才能配合执行各项护理计划,学会进行长期的自我健康训练。
温馨提示:
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静脉炎(全称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的急性无菌性炎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等,较常见的是外科手术后引发本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