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5 06:42 来源:网友分享
在颈椎椎管狭窄的治疗中,我们一般并不会建议手术,而是更多地选择卧床休息、牵引、按摩、理疗及药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同时,颈椎椎管狭窄患者应该尽量避免着凉与过度劳累,以促进神经刺激症状恢复。但是,对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典型病例,我们会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典型的颈椎椎管狭窄患者我们必须考虑手术治疗,也只有手术治疗才能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
颈椎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按照入路的不同分为:前路手术、前外侧路手术、后路手术。通常根据致压物的位置选择不同的入路,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对于颈椎椎管狭窄比较严重的患者,手术是其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如果非要采取其它治疗方式非但不能缓解病情,还会延误病情,造成巨大的健康和经济压力。
当然从患者角度考虑,我们也能理解。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治疗方式,颈部又涉及人体重要的血管动脉、器官组织等,这个部位手术风险要较脊柱其它部位高很多,可能因为手术中的一个小小意外,给患者带来致命的威胁。但是大家也要知道,任何手术的实施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实验验证才能应用于临床,手术的风险只是一种可能,其成功率要比失败率高很多。
1、大多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较轻微,卧床休息则减轻或消失,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动往往受限。
2、马尾神经压迫症。腰椎管狭窄症可导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出现马鞍区的症状与体征以及括约肌的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碍症状。
3、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和间歇性跛行。这是椎管狭窄的症状表现最主要的一点。患者常在步行一、二百米时产生腰腿痛,弯腰休息一会或下蹲后症状会立即减轻或消失,若继续再走,不久疼痛又出现。脊柱后伸时症状加重,前屈时症状减轻。
4、压迫马尾及神经根而影响大、小便,甚至造成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椎管狭窄病人往往主诉多而体征少。检查脊椎偏斜不明显,腰椎正常,只是后伸痛。直腿抬高试验正常或只有中度牵拉痛。少数病人下肢肌肉萎缩,跟腱反射有时减弱或消失。
5、神经根管狭窄引起相应的神经根受压迫或受刺激症状及体征。有些病人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现为持续性放射性神经根症状,多为酸痛、麻痛、胀痛、窜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经根症状的部位与受压神经根有关,表现为相应的神经根性分布区针刺觉减弱、痛觉异常、肌肉力量减弱及腱反射异常。
1、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
该病是颈椎管狭窄中最常见的类型。人到中年以后,颈椎逐渐发生退变。退变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与个体差异、职业、劳动强度、创伤等有密切关系。颈椎位于相对固定的胸椎与头颅之间,活动较多。所以中年以后易发生颈椎劳损。
2、医源性颈椎管狭窄
该症是因手术而引起,主要原因:(1)手术创伤及出血疤痕组织形成,与硬膜囊粘连并造成脊髓压迫;(2)椎板切除过多或范围过大,未行骨性融合导致颈椎不稳,引起继发性创伤性和纤维结构增生性改变;(3)颈椎前路减压植骨术后,骨块突入椎管内;(4)椎管成形术失败,如绞链断裂等。
3、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在早期或在未受到外来致伤因素的情况下,可不出现症状,但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如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节段不稳等);或是头颈部的一次外伤后均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椎管狭窄时,其储备间隙减少或消失,脊髓在椎管内更加贴近椎管前后壁,这样即使在正常的颈椎伸屈活动中,亦可能有刺激、挤压而致脊髓病损。
根据详细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X线照片及脊髓造影等不难诊断,但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鉴别。
颈椎病椎管狭窄的判断关系到治疗的效果:
1、磁共振成像检查:可直接观察到颈椎椎管前后径变窄,颈部脊髓在椎管内受到前后夹击,即前方有颈椎问盘和后纵韧带的压迫,后方有黄韧带和椎板的压迫,使颈部脊髓呈串珠样改变,同时可见软组织水肿或颈脊髓水肿现象。
2、CT扫描:患者做颈椎CT扫描,可见颈脊髓呈新月形,颈脊髓前后径小于4毫米(正常为6毫米~8毫米)。如果颈椎椎管前后径小于10毫米,为发育性狭窄。退行性颈椎椎管狭窄者可见椎体后缘有不规则的、致密的骨赘形成,可有后纵韧带钙化、骨化现象,部分患者有黄韧带肥厚,黄韧带的厚度可达4毫米~5毫米(正常为2.5毫米~3毫米),同时黄韧带可出现褶皱或钙化现象。在CT扫描的不同的横断面上,可观察到颈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脊髓内可有囊性改变。
3、临床表现:颈椎椎管狭窄多为中老年人,发病缓慢,逐渐出现四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迫的症状。症状往往从下肢开始,患者行走不稳,特别是下楼时,有一种害怕摔倒的恐惧感。患者四肢及躯干的感觉减退或消失,肌肉力量下降,肌张力升高,四肢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可引出病理反射。由此可见该病的判断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