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5 14:47 来源:网友分享
天人合一,时令节气与养生天人合一,在《灵枢•邪客》中被称为“以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宝命全形论》则概括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自然的产物,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管子》曰:“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形势解》)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人的生命活动,必须与天地自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能适应则健康,不适应即为病,甚至气血逆乱而致死;同时,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天地自然的变化相类似,可取类比象,因此,人类又可以依据天地自然存在的现象和变化来推论和辨知自身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融,是人类生存乃至防病治病的基本方式,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与疼痛亦关系密切。这表现在,从人体的生理结构上看,左右上下肢共有十二个关节,二十四个关节面,这与一年有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相吻合。这种吻合更深层的含义是人体的关节与自然界的节气相关联,确切地说,就是人体关节的疼痛与天气变化密切相关。这种现象在针灸临床上经常见到,特别是一些罹患慢性骨关节病的老年人,对风雨阴晴的变化尤为敏感,他们通过自身关节疼痛性质的变化就能感受到天气的变化,有时甚至比天气预报还准确。《素问•六节脏象论》:“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各从其主治焉”的意思是说,每个个体发生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包括治疗,都要服从于十五天这样一个“气”的节律点的改变,即时令阴阳对人体的影响。中医认为,一天十二时辰之子午酉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是阴阳气交的枢机,因此,成为一天与一年的关键时刻(一昼一夜,好比一年的微缩。昼为阳,黎明卯时,薄暮酉时,相当于春分、秋分;日中午时一阴生,夜半子时一阳生,寒热分化,阴阳交替,相当于夏至、冬至)。二分,乃昼夜相等,阴阳平衡之时,病人应之,宜“阴平阳秘”,否则非病重即预后不良。二至,为阴阳交替之时,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病人应之,也宜阴阳交替,阳生阴长,否则阴阳离决,非重病即预后不良。临床上常见老年人的某些沉疴痼疾,每遇二分、二至,即感不适,或病情加重,某些痛证更是如此,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时令阴阳对人体影响之佐证。为什么天人合一变化的节律点是五行之数的三倍而不是二倍或四倍或其他倍数呢?《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只有“三”这个基数,万物才能负阴抱阳,有阴阳作基础,事物才有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本,所以“三”也就成了一切事物之基本倍数,当然也就成了天人合一共同变化节律点“一候”的倍数。把这一理论用于针灸治痛,首先要求医生须熟知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并能具体运用于临床。比如,春季木气升发,人之气血从蛰封始向四肢灌注,针灸取穴应顺势而行,酌配气海、中脘、章门、尺泽、足三里;夏季酷暑炎热,汗出伤津,汗为心之液,心燥则痛甚,取穴应顾护心气,益营敛汗,安神定志,故内关、大陵、神门、足三里、三阴交为要穴;秋季燥金偏盛,金旺火衰,金水不生,取鱼际、照海、尺泽、太溪以滋阴润燥;冬季气血封藏,易气机壅滞,取膻中、列缺、支沟、丰隆以宣通气机。其次,掌握这一理论能从容应对病情的突发变化,比如,每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来临时,病人的身体状况都会出现较大的变化,此时既可把这一理论用于临床预防,做到心中有数,又能做到遇变不惊,从容应对。第三,把这一理论通俗化,通过对病人及其亲属做一些必要的解释,使之对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初步了解,这对防病治病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春节话养生《说岳全传》里面讲过一个故事,宋将牛皋与金兀术交战一生,牛皋最后将金兀术打倒在地,非常高兴,大笑不已,结果当场笑死。在中学我们学过《范进中举》这篇文章,范进中了举人,高兴过度而精神失常。
成语“乐极生悲”差不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要举上面两个例子呢?因为每年的国庆、春节长假,医院里会增添很多心脏病、心脑血管病复发的老年人。2011年2月3日又是中国每当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新闻媒体会不断地提醒人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可惜,他们只从饮食和休息的角度来说,却不知道,过节的时候,太过高兴、太过热闹恰恰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多发的直接原因。
现在年轻人大多不和老人一起生活,加上平时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难得有较长时间跟父母生活。老人呢,整天孤孤单单的,孩子们不在身边,精神常有失落感,好不容易盼到春节长假孩子们都回来了,自然非常高兴,春节本来是个喜庆、团圆的节日。一家人包括一年难得见面的远方亲人,团聚在一起,做一大桌子高蛋白高脂肪的佳肴,兴致所至,还要有酒助兴,结果脾胃的工作加重了,需要更多的气血来帮助,就要借用原本供给心脏的气血,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暗耗心血。而人在高兴的时候,本来就心气涣散了,即中医认为的“喜伤心”,同时,因摄入过多的高能量难消化的食物又使本已超负荷的心脏来帮助脾胃,受损伤的脏腑实际上是心脏,心脏病的发作也就在所难免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年一度佳节的到来,七天放松的长假,中国传统习俗赋予春节特有的喜庆氛围,节日期间频繁地迎来送往,要想把这种高兴的情绪控制在身体机能适应的范围内,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果,不堪重负的心脏终于承受不了了,出问题了,有突发症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