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30 15:00 来源:网友分享
糖尿病患者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在迅猛增加,中国现在约有糖尿病人1.47亿,占总人口比例11.7%,同时前驱糖尿病患者占成年人人口50.2%。
别想跑,你也在里面。
这其中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90%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的与其寿命的延长(老龄化加剧),2型糖尿病患病率上升的势头有增无减。
所以预防2型糖尿病刻不容缓
怎么操作呢?
现在一般认为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是发展为糖尿病的一个必然阶段:
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
糖耐量受损IGT: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之间
比如有研究表明,每5~10年约有1/3的糖耐量受损转化为糖尿病,1/3的糖耐量受损转化为正常,剩下1/3的糖耐量受损仍然继续保持。
所以糖耐量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既是发展为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最后关口,所以目前大多把2型糖尿病的预防放在如何预防糖耐量受损转化为糖尿病。
什么原因导致糖耐量受损呢?
糖耐量受损的发病原因与2型糖尿病相似,与遗传易感与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包括引起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障碍的基因存在。
而环境因素则由于社会工业化、饮食快餐化、饮料可口可乐化、出门汽车和电梯化造成的,摄入的热量过多而体力活动过少,从而导致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腔内脂肪聚集、腰围增大即腹型肥胖的。这些人往往具有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的特征,下一步就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
那如何阻止糖耐量受损转化为糖尿病呢?
由于糖耐量受损的发生率很高,但一般无症状,所以患者不会主动就诊,非常容易转化为2型糖尿病,等有了明显的糖尿病的常见早期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干燥、视物不清、疲倦乏力、饥饿感等等,那就已经是糖尿病了。
所以防治的手段包括三个方面:
1.从高危人群中检出糖耐量受损
糖耐量受损的人群包括肥胖、中老年、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应该列入糖耐量受损的高危人群。
积极地、有效的从从人群中检出糖耐量受损十分重要,尤其是肥胖和上年龄的人群,定期的健康体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或者进一步的OGTT实验)非常重要。
年轻人给爸妈买一台血糖仪也非常不错,节假日抽空测测爸妈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可以了。
2.生活方式干预
对已经检查出的糖耐量受损者,应帮助制定合理健康的平衡饮食十分重要,尤其对肥胖患者应给与低脂肪、低饱和脂肪、高膳食纤维、低热量的饮食,并持之以恒的运动,使体重尽可能降低到正常范围,特别是通过饮食和运动使腹部脂肪减少,这是预防糖尿病最基本的措施。
3.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对改变糖耐量受损的效果有限,且难以长期坚持,所以药物干预也是关键,用作糖耐量受损干预治疗的药物应该符合以下条件,比如能改善糖耐量,不引起低血糖;至少不升高,最好能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不刺激胰岛β细胞,不增加其负担,避免其功能提早衰退;能改善血脂异常;不增加体重;安全等等。
而目前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药物有:
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糖平)能够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阿卡波糖预防2型糖尿病的试验已完成。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能够使高血糖减低,同时胰岛素下降,减轻胰岛负担。国内外都有用二甲双胍预防2型糖尿病的试验。
噻唑烷二酮类
能够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使血糖下降,血液胰岛素水平下降,罗格列酮预防2型糖尿病的试验已完成。
其他
比如脂肪酶抑制剂奥利司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等均可使糖尿病风险下降。
温馨提示:
要根据自身体重定制合理的饮食计划,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运动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身体逐步适应,并在运动过程中逐步提高运动能力。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