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9 19:52 来源:网友分享
在我们出生后,骨量会不断增长,大约在35岁就到达最高值,称为“峰值骨量”,之后逐渐减少,峰值骨量越高,骨量丢失速度越慢。
所以,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老年人身上。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和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骨量流失最快,应该特别注意自己骨骼的健康状况是否发生变化。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2015年5月份发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白皮书》显示,我国至少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另有2.1亿人骨量低于正常标准,存在骨质疏松的风险。
预防骨质疏松已经不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也应提起足够的重视。
不同年龄骨密度状态
骨质疏松的危害
直接危害:骨质疏松患者极易发生骨折,发生在椎体骨折可导致患者身高变矮、背变驼。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还可能在摔跤、坐车颠簸、甚至咳嗽时就会导致骨折。
间接危害:骨质疏松的患者骨骼质量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当发生骨折时处理起来是极为困难的,手术内固定难以牢靠固定,骨折愈合慢且强度差。老年患者骨折后长期卧床可诱发多种并发症:肺炎、血栓、褥疮,尿路结石,严重影响危害人体健康。
判断自己是否骨质疏松的方法:
是否是高危人群:
65岁以上女性;
65岁以下绝经妇女,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缺乏锻炼);
70以上男性;
成年人,患有容易导致骨量减少的疾病;
成年人,长期服用易导致骨量降低的药物。
观察自己的临床表现
有无腰背区疼痛:骨质疏松导致的腰背区疼痛多表现为腰部和腰骶部的钝痛,久坐和久站可加重,卧床休息可缓解。
有无四肢酸痛:四肢可出现持续的钝痛,活动后可加重,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如果是高危人群,同时又具备第二点的特征,那么最好到医院做个骨密度检查,骨密度检查无创伤,方便准确。
骨质疏松症 预防重于治疗
适当运动
有人问,如果已经骨质疏松了,还能运动吗?亲,骨质疏松并不意味着要停止运动,事实上,规律而恰当的运动能降低将来发生骨折的风险。
如果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或骨量减少,很多人会害怕运动,认为会增加骨折的风险。这种担心大部分是没有根据的。
骨骼就像我们身体的脚手架,每天都承受着各种外界重力和自身肌肉的拉力。如果通过适当的运动增强骨骼对外力的承受能力,骨骼会越来越强壮。
当然,这里还是要强调科学、恰当的运动。如果这种外力过大,超出骨骼的承受范围,就会骨折。
饮食习惯
补充蛋白质:一般推荐健康成年人每日摄入1克蛋白质/千克体重比较合适,个别老年人可达每日1.2-1.5克/千克体重。当然,蛋白质摄入过多也会引起钙丢失增加,所以蛋白质摄入要充足但不可过多。
适量而平衡的无机盐:钙、磷离子的乘积<35时矿化受阻,但摄入过量的磷可诱发骨质疏松症,因此应注意磷的适量摄入。同时也应注意镁、锌等微量元素的摄入。
摄入充足的钙:成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800毫克(元素钙量),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钙摄入推荐量为1000毫克。含钙高的食物如奶制品、鱼类、虾蟹、豆类、坚果类等。
丰富维生素:骨骼的生长与代谢受多种维生素的影响,其中与维生素D的关系最为密切。维生素D的成年人推荐量为400单位(10微克/天),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量为400-800IU(10-20微克/天)。
合理烹调:含草酸较多的蔬菜避免与牛奶、豆制品一起食用,可采用水焯的方式,减少草酸;牛奶加热时温度不要过高、不要搅拌,避免磷酸钙沉淀造成损失。
其他
如果确定已经换上骨质疏松症,那么家庭中应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充足的光线,地面要防滑,地毯要固定,无障碍物,避免摔倒。老年人必要时使用扶梯和手杖。
温馨提示:
老年人要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锻炼等,这能在很大程度减轻骨质疏松症,防止严重并发症出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