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9 09:12 来源:网友分享
偏方一
用料:生姜 10 克,葱白 15 克,白萝卜 150 克,红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服后微出汗,既可明显减轻症状。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化痰。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偏方二
用料:紫苏叶 10 克,生姜 10 克,陈皮 12 克,红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解表散风、燥湿化痰。主治感冒发烧、咳嗽痰多。
偏方三
用料:荆芥 10 克,紫苏叶 10 克,生姜 15 克,红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风、理气宽胸。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咽痛。
偏方四
用料:金银花 15 克,竹叶 9 克。桑叶 6 克,甘蔗 100 克,白糖 20 克,白萝卜 120 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治感冒发烧、咽喉疼痛。
偏方五
用法:桑叶 6 克,白菊花 10 克,竹叶 10 克,薄荷 6 克,淡豆豉 10 克。
制法:水煎服。
功效:散风清热。主治风热感冒、发烧头痛。
偏方六
用料:紫苏叶 6 克,荆芥 10 克,山楂 10 克,冰糖 20 克。
制法:水煎服,每日两次。
功效:解表散寒。主治风寒感冒、全身关节痛。
很多人知道感冒了可以喝姜汤,出出汗,病情就会缓解。但姜汤并不是对所有感冒都有治疗效果。中医门诊常常会接到一些感冒患者服用姜汤后病情未见缓解甚至反而加重的病例,这是因为患者没有正确了解自己的感冒类型。
感冒在中医临床上主要分为风寒、风热、暑湿、表寒里热等型。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鼻涕、咳嗽、痰白稀、怕寒明显,全身无汗且有酸痛不适的感觉,一般不发热,即使有发热也是比较轻;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流黄粘稠鼻涕,发热明显,甚至有高热、出汗、咽喉痛、咳嗽、痰黄稠、舌苔呈薄黄色;暑湿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头昏重胀痛,身体倦怠,伴有胸闷、恶心等症;表寒里热感冒,又名“寒包火”,多以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黄粘稠、烦躁、头痛为主症。另外还有气虚、阴虚等症型感冒。
中医治病向来是以辨症施治为主,对于不同的症型,应该使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再好的中药如果不对症也毫无用处。对于风寒感冒,应该用辛温的解表药以宣肺散寒,对于风热感冒应该使用辛凉的解表药物,对于暑湿感冒则应该用清暑祛湿解表的药物,这是不可以弄错的。
姜汤的主料生姜“辛能疏散,温可祛寒”,既然“辛温”,对于风寒感冒自然是适用的,但用以治疗风热等症型的感冒,则不但治不了病,还有可能助长热势,使病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使喉咙更痛,咳嗽和其它不适症状也会加剧。而且,姜会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有发炎、出血的情形,也不应该使用。
一、风寒型感冒
病人除了有鼻塞、喷嚏、咳嗽、头痛等一般症状外,还有畏寒、低热、无汗、头痛身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等特点,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盖大被子才觉得舒服点。这种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治疗应以辛温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伤风感冒冲剂、感冒清热冲剂、九味羌活丸、通宣理肺丸、午时茶颗粒等药物治疗。若病人兼有内热便秘的症状,可服用防风通圣丸治疗。风寒型感冒病人忌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复方感冒片等药物。
二、风热型感冒
病人除了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感冒的一般症状外,还有发热重、痰液粘稠呈黄色、喉咙痛,通常在感冒症状之前就痛,痰通常黄色或带黑色,便秘等特点。治疗应以辛凉解表为原则。病人可选用香雪抗病毒口服液、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羚羊解毒丸等药物治疗。风热型感冒病人忌用九味羌活丸、理肺丸等药物。
1、冲服蜂蜜
冲服蜂蜜也是不吃药治疗感冒的方法。保健专家称,蜂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激发人体的免疫功能,每日早晚两次冲服,可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感冒及其它病毒性疾病。
2、多食萝卜
食疗是不吃药治疗感冒的好方法。饮食健康专家介绍说,萝卜中的萝卜素对预防、治疗感冒有独特作用。
具体做法:把甜脆多汁的萝卜切碎,榨汁。再把生姜捣碎,榨出少量姜汁,加入萝卜汁中,然后加白糖或蜂蜜,拌匀后冲入开水当饮料喝,每日三次,连服两天,可以清热、解毒、祛寒,防治感冒。
3、葱根豆豉粥
食材:葱根3-5根,豆豉10-20颗,大米1把。
做法:
1、葱,切去葱叶留取根,洗净切成碎末;豆豉洗净;大米淘米洗净
2、锅内倒清水,放入豆豉、大米,用大火煮开调小火,煮至粥状时,放入葱末,再煮5分钟,冷却即食。
温馨提示:
重在预防,加强锻炼、增强体质、生活饮食规律、改善营养。避免受凉和过度劳累,有助于降低易感性,是预防感冒最好的办法。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