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 10:23 来源:网友分享
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然痰饮该怎么治疗呢?却是一道不小的难题,今且跟国医大师学学经验,看看有何高招!
痰饮的临床认识
痰饮在临床上分为痰悬溢支四类。
1痰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之痰饮。”从内科角度讲,这像消化道疾病,结合现代检查手段,“素盛今瘦”是由于肠道吸收差的肠道疾病所致,尤其应注意肠结核。
2悬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如肝硬化、腹水、门脉高压等病,常有“水流在胁下”的表现。仲景的十枣汤、甘遂半夏汤是峻猛剧烈的逐水剂,可引起脱水,使用时应注意。近代有用“舟车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案例,但容易引起肝性昏迷、肝功能衰竭,导致没有推广应用。
本人治疗肝硬化腹水症还常用“五皮饮”加减(陈皮、冬瓜皮、大腹皮、赤小豆皮和生姜皮)。另外可加水红花子15~20g,走水入血,无毒副作用。
3溢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小青龙汤在今天看来多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但呼吸疾病也可引起身体疼痛。大青龙汤应该是在风湿、类风湿急性发作,“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时应用。
4支饮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多指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