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5 16:56 来源:网友分享
1.肠外原因
(1)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先天性粘连带较多见于小儿,腹部手术或腹内炎症产生的粘连是成人肠梗阻最常见的发病原因,但少数病例可无腹部手术及炎症史。
(2)嵌顿性外疝或内疝。
(3)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
(4)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
2.肠管本身的原因
(1)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
(2)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例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放射性损伤、肠肿瘤(尤其是结肠瘤)、肠吻合等。
(3)肠套叠,在成人较少见,多因息肉或其他肠管病变引起。
(二)功能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有:
1.痉挛性 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均可引起肠管暂时性痉挛。
2.麻痹性 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1.按病因分类
(1)机械性肠梗阻?:临床上最常见,是由于肠内、肠壁和肠外各种不同机械性因素引起的肠内容通过障碍。
(2)动力性肠梗阻:是由于肠壁肌肉运动功能失调所致,并无肠腔狭窄,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是因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或毒素刺激肠管而失去蠕动能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运行;后者系肠管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肠壁肌肉过度收缩所致。有时麻痹性和痉挛性可在同一患者不同肠段中并存,称为混合型动力性肠梗阻。
(3)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系膜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栓塞,引起肠管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蠕动功能丧失,使肠内容物停止运行。
2.按肠壁血循环分类
(1)单纯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而无肠管血循环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有肠梗阻存在同时发生肠壁血循环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按肠梗阻程度分类
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或部分性肠梗阻。
4.按梗阻部位分类
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低位小肠梗阻和结肠梗阻。
5.按发病轻重缓急分类
可分为急性肠梗阻和慢性肠梗阻。
6.闭襻型肠梗阻
是指一段肠襻两端均受压且不通畅者,此种类型的肠梗阻最容易发生肠壁坏死和穿孔。
1、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不全性肠梗阻可间断有少量大便排出,此点应与高位肠梗阻初期少量排便相鉴别,以免误诊。如排出血性黏液,则提示有肠绞窄可能。
2、腹痛: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伴有肠鸣音亢进,可见肠形及蠕动波,腹痛明显部位常为粘连梗阻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腹痛多在切口附近并可触及疼痛之包块。在初期听诊可有肠鸣音亢进和气过水声。如出现肠管血运障碍,则腹痛间隙期缩短,呈持续性剧烈绞痛甚或腹膜炎体征。
3、腹胀:一般出现较晚,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梗阻时,由于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但有时可见胃型;低位肠梗阻则腹胀明显,遍及全腹,叩诊呈鼓音,不全性肠梗阻腹胀可不明显。
4、呕吐:在梗阻早期,呕吐为反射性。吐出物为胃液及十二指肠液;低位肠梗阻呕吐迟而少,呕吐物呈粪样,肠管有血运障碍时,呕吐物可为棕褐色或血性,也是粘连性肠梗阻会出现的症状。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重要的是要区别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完全性还是不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形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又如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新形成的纤维素性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一般多采用非手术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手术须及早进,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按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
①粘连带和小片粘连可施行简单的切断和分离。
②广泛粘连不易分离,且容易损伤肠壁浆膜和引起溶血或肠瘘,并再度引起粘连,所以对那些并未引起梗阻的部分,不应分离;如因广泛粘连而屡次引起肠梗阻,可采用小肠折叠排列术,将小肠顺序折叠排,缝合固定于此位置;也有采用小肠插管内固定排列术,即经胃造瘘插入带气囊双腔管,将其远端插至回肠末端,然后将小肠顺序折叠排列,借胃肠道内的带气囊双腔管达到内固定的目的,以避免梗阻再发生。
③如一组肠袢紧密粘连成团引起梗阻,又不能分离,可将此段肠袢切除作一期肠吻合;倘若无法切除,则作梗阻部分近、远端肠侧侧吻合的短路手术,或在梗阻部位以上切断肠管,远断端闭合,近断端与梗阻以下的肠管作端侧吻合。粘连性肠梗阻可多处发生,手术中应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