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7 20:47 来源:网友分享
随着我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的不断增高以及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师投入到对抗这一“绿色癌症”的专业工作中。但是,与肿瘤相比,IBD没有鲜明特异的形态学表现,加之我国病理医师短缺、临床与病理医师沟通多不顺畅等原因,我国IBD病理诊断工作难以满足临床需要。本文简述了IBD病理诊断要点,希望对病理医师的诊断工作有所帮助,并促进临床与病理医师的沟通和联系,共同提升诊疗水平。
IBD组织学形态特征
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其组织学形态特征由手术标本总结而出,包括肉眼观大体表现和显微镜下表现,其中肉眼观大体表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UC几乎全部累及结直肠,是以直肠为起始向近端扩展的弥漫性、连续性病变。镜下主要是黏膜的弥漫、表浅炎症,典型表现为弥漫性隐窝结构紊乱、隐窝萎缩、上皮杯状细胞减少,易见隐窝脓肿、黏膜弥漫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基底浆细胞增多,易见炎性息肉,而肌层、浆膜无明显炎症。
CD是可以累及全消化道的跳跃性、节段性病变。典型的肉眼观表现包括纵行溃疡、铺路石样黏膜改变、肠道狭窄、瘘管形成和肠系膜脂肪包绕肠壁。典型的镜下表现为节段性全壁性炎症、全壁淋巴细胞聚集、黏膜下层增宽、裂隙状溃疡、神经纤维增生以及非干酪性肉芽肿等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IBD为慢性炎症性疾病,其黏膜应有慢性炎症及慢性损伤后再生的变化。基底浆细胞增多、隐窝结构紊乱或化生,都是慢性损伤的证据,只有出现这样的改变,才能考虑诊断IBD。
此外,前述病理学特征均非特异,肠壁慢性缺血、感染及药物损伤等原因都可能导致类似变化。
上述典型表现均为未治疗的活动性病变表现,疾病不同时相和治疗史都可以导致病变的非典型表现。例如静止期UC,其黏膜炎症较轻,固有膜炎细胞较少,而主要表现为隐窝结构紊乱、萎缩;治疗后的UC会出现节段性病变、直肠豁免等表现。因此,诊断时要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治疗史。
IBD活检表现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进展,内科治疗水平的提高,手术标本相对在减少,考虑IBD的活检标本越来越多。活检标本一般只能取到黏膜组织,有时会带有少量黏膜下层组IBD活检表现织,材料局限,而且特征性的肌层、浆膜侧的表现都无法见到,诊断更为困难,更需要综合病史、内镜下表现、多点活检显示的病变分布情况等信息判断。
相对来说,UC的表现更为特异,因其病变弥漫的特点,活检标本常显示为病变区弥漫性、慢性活动性炎,基底浆细胞增多,隐窝结构紊乱,隐窝炎、隐窝脓肿的分布均比较弥漫、一致,病变分布连续,通常有直肠受累。
CD的病变分布为节段性,活检标本也显示标本内不同组织块以及组织块内部的病变轻重不一,仔细寻找相对特异的非干酪性肉芽肿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送检注意事项
因活检标本局限,要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临床医师的送检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肠镜下多点活检,包括肉眼观病变区和非病变区。临床送检注意事项活检应包括末段回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的区域,无论有无肉眼观病变。尤其是疑诊IBD的治疗前首次活检,一定要尽量做到标准化多点活检,这对确诊IBD及IBD分型都有重要意义。一项纳入2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相比于2处活检,多点活检可以将诊断准确率从66%提升至92%。
还需要注意的是送检时应提供比较完整的病史,疾病的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内镜下表现和用药史都非常关键。
IBD综合判断
IBD常见易混疾病
常见的易与IBD混淆的疾病有感染、药物损伤和缺血。
感染多数为急性自限性结肠炎,发病时间短,没有黏膜慢性损伤,但是当感染迁延3个月以上,也会出现慢性损伤;药物损伤的表现多样,因此临床用药史非常关键;缺血的典型表现为隐窝上皮受损、固有膜内纤维素样物质沉积,临床症状以腹痛、便血为主,但慢性缺血却常可以表现为没有特征的溃疡。
综合判断很重要
虽然病理检查是最直接的诊断方法,但IBD并非肿瘤性疾病,没有特异性表现,因此病理诊断多为倾向性诊断,仍需要临床医师综合症状、体征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除此之外,明确告知送检目的也非常重要。因为病理诊断贯穿IBD诊疗始终,对于判断疗效、提示预后、监测病情、明确并发症都意义重大。除了发病时的首次诊断,随诊过程中的内镜及活检虽然也会考虑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但更需要对疾病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并寻找并发症的证据。送检时告知既往诊断结果以及本次随诊的目的,能使病理医师的报告更有针对性。
IBD随诊诊断
对黏膜活动性炎的评估有助于深入了解治疗效果,并预测临床复发。研究显示,相比于单独对内镜下表现的评估,持续的组织学炎症是提示临床复发更好的预后指标,因此,随诊时针对组织学炎症及活动性炎的评估,对于维持或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IBD患者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特别是有持续慢性炎症、全结肠炎、伴发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病程长的患者。因此在随诊病例时,寻找异型增生非常重要。IBD相关的异型增生诊断标准与散发的异型增生类似。但在比较重的炎症背景下,异型增生与反应性增生的鉴别非常困难,即使仔细评估,仍有“不确定的异型增生”需要通过随访和重复活检来进一步确定。
除异型增生外,IBD继发机会性感染较为常见,并可能是病情反复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对于随诊病例,特别是病情加重的病例,应常规、积极寻找感染等病因。比较常见的是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导致的CMV肠病。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方法有助于在炎症背景中突出显示CMV感染的细胞,显著提高诊断率,应在随诊病情活动的病例中积极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