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法 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有什么症状

2017-07-25 14:16 来源:网友分享

一、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的症状

  1.病史

  (1)急性发病者可找到病因,如使用氨基比林类、磺胺类药物、汞制剂、烷化剂,以及接触化学物质(苯、二甲苯、汽油、有机磷)、放射性损伤、病毒感染等。

  (2)临床有高热,寒颤,乏力,肺部、泌尿道、皮肤、口腔粘膜等严重感染或败血症。起病缓慢者,多伴有低热,乏力,末梢血中单核细胞可能代偿增加。

  (3)伴随体征,如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或(及)其他表现,有助明确病因。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婴幼儿小于1×109/L,儿童小于1.5×109/L。但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正常。血象应每周检查,至少坚持1月,以便了解究竟属暂时性、周期性或者慢性,注意观察粒细胞中有无核左移、分叶过多、中毒颗粒、异型细胞核、胞浆空泡等异常现象。如疑为家族性或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则应同时检查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白细胞计数及形态。

  (2)骨髓象:了解骨髓增生情况,粒细胞是增生还是减少,有无成熟障碍,有无浸润病变(如白血病、戈谢病等)、感染等。

  (3)特殊检验:以进一步寻找病因。

  1)粒细胞分布和储备试验:①肾上腺激素试验:先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O.1ml,于注射后5,10,15和30分钟分别计算粒细胞绝对值。如粒细胞增加至正常范围或l倍以上,提示边缘池粒细胞增加,而循环池中粒细胞却比正常减少。这种异常分布见于病毒和其他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如假性粒细胞减少症。②伤寒菌苗刺激试验:皮下注射伤寒菌苗0.5ml,于注射后3,6,12和24小时分别计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正常反应于注射后3小时粒细胞绝对值减少,6~12小时粒细胞绝对值增加3~4倍,24小时恢复至原有水平。如注射后粒细胞不见升高,提示骨髓储存池粒细胞释放入血减少。此种检查对某些骨髓受损引起粒细胞缺乏症的轻型病例以及对骨髓贮备能力的了解有帮助。

  2)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的测定:①白细胞凝集素测定:血清中发现白细胞凝集素,对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有辅助诊断意义。②血清溶菌酶测定:血清溶菌酶由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产生,其浓度和溶菌系数增高,可提示中性粒细胞破坏增多。③粒细胞寿命测定:用3H-TdR(3H胸腺嘧啶核苷)或DF32p(32p-氟磷酸二异丙酯)标记粒细胞作白细胞半衰期直接测定。测定粒细胞寿命,可了解粒细胞在周围血中破坏的程度和速度。

二、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如何鉴别

  鉴别

  1、低增生性白血病:临床可见贫血、发热或出血,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可以见到或不能见到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减低,但原始粒细胞>30%。而白细胞减少则幼稚细胞数少见,且无出血,无明显贫血现象。

  2、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或急或慢,多有出血、贫血表现,白细胞减少,尤以中性粒细胞明显,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明显减少,骨髓呈三系细胞减少。而粒细胞缺乏症则发病急,无出血,贫血不显,白细胞分类以粒细胞极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均正常,骨髓象呈粒系受抑,成熟障碍。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见溃疡性咽峡炎、粒细胞减少,易与粒细胞减少症混淆,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片中可发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且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预防

  1.预防: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2.其他注意事项:

  1) 口腔感染:这是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粘膜溃疡,继而可有坏死水肿,粘膜潮红及颈淋巴结肿大等。

  2) 急性肛周脓肿:可迅速形成溃疡、坏死及假膜。

  3) 全身各系统感染:败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威胁,致死率高达30%~40%。

三、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怎样治疗呢

  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与恶性肿瘤,骨髓抑制疗法或免疫抑制疗法有关的获得性暂时性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处理是不同于先天性或慢性中性白细胞的。患者感染时可能仅表现为发热。感染是本病主要的死亡原因,因而对感染应高度警惕。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可挽救生命。若怀疑由于药物诱发的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立即停用可能有害的药物。

  对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热患者,开始可凭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怀疑有严重感染的患者,在化验检查的同时,通常从静脉给予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在大多情况下,即使怀疑或证实菌血症,输入血管的导管可适当保留,然而导管仍应尽可能快地撤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管相关感染的最常见的致病菌种。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常对抗生素治疗有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sp,棒状杆菌sp或念珠菌sp感染时一般需撤去导管并给抗生素治疗。

  应根据特定情况下主要的感染病原体对抗生素敏感性来选择治疗方案。当开始治疗时应考虑到该方案可能的毒性。

  由于病原体扩散的危险和可能随之而来的耐药菌感染,不宜任意的选用治疗方案,包括凭经验使用万古霉素作为开始治疗急性中性白细胞发热。若培养阳性,则应调整使用与之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通常至少持续7~10天。若在72小时内退热,抗生素应持续至少7天,直到感染的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尽管抗生素治疗常持续至中性粒细胞>500/μl,但在特殊病例须另行考虑抗生素治疗停止的时间,特别对那些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感染症状和体征已消退的患者尤应如此。

  发热在72小时内不能消退,尽管已凭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提示非细菌性病因或细菌对所选的方案药物产生耐药性;伴有第二种细菌感染;血清或组织内抗生素浓度不足;或血管局部感染(如脓肿)。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发热到第4或5天应作严格地检查。若临床病情改善,原先使用的抗生素方案可持续进行。若在恶化,应更换抗生素方案。在许多情况下,在方案中凭经验加入万古霉素是确当的。由于真菌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持续发热的重要病因,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7天,体温未退的中性白细胞减少患者应经验性在方案中加入两性霉素B。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3周后包括两性霉素B2周,患者热未退,应考虑停止所有抗生素,同时诊察发热病因。

四、中性白(粒)细胞减少症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鸡鸭鱼肉五谷杂粮蔬果都要吃。每一种营养素都需要在营养均衡基础上才能有效被身体吸收。2.多吃富含铁的的食物,促进造血。3.多吃富含钙的食物,钙促进铁的吸收。4.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促进矿物质吸收。

  宜吃食物

  动物内脏富含铁,吸收率高。与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混炒,促进营养吸收。

  动物血富含铁。水煮,可以放适量蔬菜一起烹饪。

  瘦肉含铁比较高。急火快炒,可以配木耳青椒一起混炒。

  蛋黄含有磷、铁等微量元素,还有A、B和D等多种维生素。水煮,避免空腹吃。

  虾含有钙、磷、锌、铁等多种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素。白灼、油焖均可。

  奶及奶制品补钙好食品。早餐餐后食用,晚睡前喝。

  紫菜富含胆碱和钙、铁、能增强记忆、改善缺铁性贫血贫血。可以跟鸡蛋、瘦肉和番茄煮汤喝。

  大豆及其制品富含优质蛋白和钙。可以和西红柿混煮。

  黑木耳含蛋白质、脂肪、多糖和钙、磷、铁等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以跟瘦肉、动物内脏、青椒一起混炒,青椒富含维生素C,促进矿物质吸收。

  红枣富含钙、铁、蛋白质等。当归红枣粥。

  饮食禁忌: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的吸收,尽量少喝茶和咖啡。

  忌吃食物

  茶含有鞣酸,会阻碍矿物质的吸收。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尽量喝白开水。茶可以偶尔喝,餐后1小时之后再饮用。

  咖啡含有多酚,影响矿物质吸收。可以偶尔餐后1小时之后适量饮用。

  煎炸类食品垃圾食品,不利于肠胃消化吸收功能。食品最好以蒸煮炖为主。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内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