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1 09:41 来源:网友分享
以中药入膳,真的能烹饪出美味吗?
在热播剧《女医·明妃传》中,女医谭允贤将难以下咽的药材巧手制成可口的饭菜,用药膳治疗太后的病、调理皇后的身子,甚至著作了一本《太平药膳集》。虽然剧中的药膳多为剧情所设,夸大了真实的药用价值,但其所谈的部分“药食同源”理论的确沿用至今。
“据《中医药膳学》记载,中药药材中可供作为滋补品和食疗药膳达500种之多,约为全部中药药材的十分之一。包括国家颁布的‘药食同源’药材,及民间流传的古方药膳的药材。”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宏喜教授向第一财经介绍:常见的八角茴香、山药等就属于药食两用的材料。而在卫计委公布的最新版《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的物质目录》中,共有101种中药材可作为食材使用。乌梅、山楂、蜂蜜等皆可入药。
古语云,“药补不如食补。”简言之,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做成的美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这种中国传统医学理念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在现代餐饮中依旧存在并广为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烹饪中,厨师更遵从膳食的手法,并不会刻意强调药性。
麻油猪颈肉
玉竹豆腐
留药香,去其苦
来自台湾的上海璞本餐厅行政总厨陈名群曾设计过很多药膳。“药膳在台湾非常普遍、流行。上至高档酒店餐厅,下至路边小吃摊,都有药膳。同一道菜,各家都有自己的配方。比如药膳排骨,一家小吃摊的配方就可能有20多种药材。”他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
一套药膳菜单的设计首先要从药材和食材选择开始。药膳所用的药材与食材一样,顺应时节与自然变化最佳。在温差较大的早春时节,药膳以温补为主。陈名群创作的麻油猪颈肉便是一道暖脾胃、散寒止痛的药膳。老姜用麻油煸干,再把猪颈肉下锅煸炒,米酒与老姜都起到了暖身的功用。而应季食用的枸杞和红枣在煮后加强了温补的功效。
制作药膳时,药材的用量配比是最难拿捏的。有些药材多一分或少一分都会影响整道菜的口感或功效。“药食两用的原材料往往有个量上的临界点。超过这个用量就是药用,低于这个用量就是食材。”上海正本清源餐厅行政主厨杨磊说。为了让药膳能够适应大部分人的体质,他通常在食材的标准量上先减半,再一点点调试口味,酌量加减药量。这样可以确保安全运用药材的标准。
药材的用量和配比同样影响了药的味道的发挥。在药膳中,有些药材取其药香,需要突出。杨磊研发的玉竹豆腐就是为了突出鲜嫩豆腐散发的玉竹清香。他选用日本豆腐,滑嫩而不易碎。但日本豆腐很难吸收玉竹的味道。因为玉竹是药材,不能轻易加量来突出药香。多次尝试后,杨磊先用蛋液包裹豆腐油炸,当外面有了一层酥皮后,玉竹的味道就容易吸附了。
反之,也有中药材的味道会影响菜的口感,这时就需要去药材味。药材减量是一种手法,但也会带来药膳功效的减少。加入其他食材中和药材味道也是主厨常用的做法。
陈名群的四物鸡汤,用了肉质鲜嫩的飞雪鸡,辅以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四味药材,利于补血气。其中当归有着重重的药材味,为了避免药材味盖过食材本身的味道,影响口感,陈名群又在汤中加入了菌菇、马蹄等食材来吸附药材的苦味,一片片玉米在汤中煮过也散发甘甜的味道。虽然依旧尝得出有中药味,食材的鲜甜却占了主流。
四物鸡汤
醉虾
重膳食,留真味
在“药”与“膳”的概念中,有很多重合与相通之处。如何做好、吃好药膳,一定程度上,即指如何顺应自然环境、时令节气等因素,制定合理的饮食,以此调节身体。陈名群说,“有个‘药’字,不一定代表要治疗病症。在台湾,人们随时(都可以)食用药膳。”
在上海蔬食餐厅大蔬无界联合创始人宋渊博看来,“时令”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思想,贴切地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的饮食习惯。“中国有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生长的植物,自然有大环境,身体有小环境。身体所进的食物应该顺应自然。如今已是春天,就该吃春笋,而不是冬笋。反季节的食材味道难以最佳,另外,反季节植物生长中所加诸的人工手段是否有益健康,同样需要判断。”宋渊博强调,每个地方都有最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例如上等的百合在兰州,铁棍山药最好的是在河南焦作。讲求食材时令化与属地化,顺应自然规律的饮食方式,能够让食补的效果更好。
把药材的食用性放在第一位,首先关注的便是原材料的口感,而不是如何加工处理令其药性发挥更强。大蔬无界的“福寿全”取用含有药材的18种食材,烫蒸三个小时均匀受热,整个烹饪过程重在保留食材真味。陈名群的药膳醉虾也是等到药膳水冷之后才加入酒,虽然药材加热效果更佳,却会让酒的味道挥发变淡。
药膳制作,以膳为先,难免会在过程中损耗药性。在宋渊博看来,“做食物还是应回到餐饮的本质,讲究真味,味道才是王道。”所用食材不以假乱真,不以次充好,便已经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食材的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