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8 07:18 来源:网友分享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它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以及妇女寒性痛经等,均有良好的疗效,它还可缓解腹部胀气,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尤其是孕妇害喜症状。丁香含有丁香油,对于致病性真菌及葡萄球菌、痢疾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也可作外用,对体癣及足癣都有很好的疗效。
抗胃溃疡。可抑制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形成。丁香挥发油和丁香酚可使胃黏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不增加。丁香酚可能是抗溃疡的活性成分。
抑制肠兴奋。其水煎剂能抑制离体兔肠自发性收缩,并能对抗乙酰胆碱、组胺等对离体肠管的兴奋作用。
醒酒。丁香花香气袭人,具有醒酒的作用。《本草纲目》载:“丁香杀酒毒”。清代诗人邹升恒在《丁香和韵》中也有句云:“傍檐结密人难折,拂座香多酒易醒。”说的是丁香树高茂密,柔枝交抱,难以拆分;浓郁的香气拂面而过,使多喝了酒的人酒醒神清。
暖肾壮阳。入肾经。《日华子本草》载: “疗肾气,壮阳,暖腰膝。”故有暖肾壮阳之功效,常用于阳萎、阴冷、奔豚、腰腿冷痛等证。
行气止痛。气芳香,辛能行气止痛,常用胸痹痛、脘腹痛、少腹痛、疝气痛。丁香是麻醉止痛比较好的中药。
抗腹泻。其水提物和丁香酚能拮抗番泻叶或蓖麻油引起的大肠性腹泻与肠腔积液。
人们丁香的花蕾叫做公丁香,有成熟果实的叫做母丁香。两者之间的用法也不同。
通常使用的是公丁香。公丁香的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以粒大花未开、香气强烈,且能沉于水中者为佳。
中医认为,丁香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作用。它还是一味很好的温胃药,对由寒邪引起的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以及妇女寒性痛经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它还可缓解腹部胀气,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尤其是孕妇害喜症状。
丁香所含有的丁香油对一些真菌等都有抑制作用,而且丁香还可以外用,对足癣等皮肤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在古代,丁香常作为香口之药。唐代宫廷诗人宋之问为了掩盖自己的口臭,经常口含丁香,希望取悦武则天的笑料就是一例。取丁香1—2粒含口中治疗口臭的方法现今仍可用之,且疗效甚佳,口臭者不妨一试。
配五味子:五味子苦酸,平降肝经气火。二药合用,主治奔豚,其病机在开在肾,皆所相宜。
配柿蒂、干姜 :柿蒂下逆气。干姜补中阳,三药合用,胃寒去,逆气平,胃虚复.则呃逆自止。胸痞亦除。
配五味子,再伍以莪术(别名广茂),温肾散寒,平降冲逆,散结消瘀,举三治一,非此莫效。
配黄连、乳汁 《本草纲目》:“葛洪《抱朴子》云,凡百病在目者,以鸡舌香、黄连、乳汁煎注之,皆愈。”黄连清火泻火,乳汁补肝明目,三药合用,标本兼顾,气血同治,亦补亦泻,故治百病在目者,以其目为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也,目生百疾,三药合用,皆主治之。
配柿蒂: 和中降逆,温肾助阳,治虚寒呃逆最效,两药相合无主辅之分,有相佐之效而其他补助肾阳方中,亦多用之。是为佳对。
配茯苓:茯苓、木香、附子、半夏、陈皮、肉桂各6克,干姜l0克,缩砂仁3克,姜枣。水煎,分2次服,治久积陈寒,流滞肠胃.呕吐痰沫,或有酸水。
虽然丁香服用后对于身体的保健效果很好,同时现代科学检测也没有发现毒素,但生活中仍旧需要更加谨慎的使用这种药材,避免身体出现副作用。具体的丁香泡水喝需要注意如下:
不适合服用丁香的人群。在我国的诸多中医名著中对于丁香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本草纲目等等。丁香作为一种中药材可以治病并且促进身体健康,但建议热病患者以及阴虚内热体质的患者不要将丁香泡水喝,避免内热加重不利于健康。
不要服用丁香油。通过对丁香进行提取可以获得丁香油,很多女性都喜欢将这种挥发油用来美容,那么是否真的安全呢?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丁香油的本身是具有应毒性的,在服用后身体会出现一定的毒副反应。所以在这里小编建议生活中最好不要使用丁香油,避免健康受到影响。
注意丁香有毒副作用。丁香中含有一定的丁香酚,而丁香酚则是又苯氧自由基以及醌甲基化合物所组成的,这些物质进入身体之后会导致肝细胞的代谢出现异常情况,和细胞蛋白共价键结合之后则会出现毒副作用,严重危害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