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8 13:52 来源:网友分享
1、数胎动:现在是你刚刚能够感知胎动的时期,这个时候的宝宝运动量不是很大,如果你觉得肚子里像鱼在游泳,或是“咕噜咕噜”吐泡泡,跟胀气、肠胃蠕动或饿肚子的感觉有点像,其实就是宝宝在动了。现在,你应坚持有规律的数胎动,时间最好固定在每晚8—9点。
2、孕期护发:由于荷尔蒙的变化,你会发现头发长得更快,但如果油性的发质会变得更油,干性的发质变得更干、更脆,而且头发也掉得很多。你可以选择温和且适合自己的洗发精、护发素;多吃芝麻、核桃等食品,有助于头发生长,宝宝也能吸收丰富的维生素C和E。
3、孕期水肿:由于脚部负担重,你的双腿容易出现肿胀、干燥,甚至疼痛,你可以用40℃温水清洗双脚后,涂抹保湿类型的足底护理霜,以划圈方式从上往下按摩,有助于缓解脚肿。
4、孕期牙龈炎:你可能会发现,从怀孕开始,每次刷牙都会流牙血,牙龈红肿,这是由于孕期的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出现增生而导致的出血。由于孕期不能乱用药物,所以,你更要注意口腔卫生,最好每天刷牙三次,如需要的话还可以使用牙线。
5、孕期阴道炎:孕期总有各种难言之隐,你可能会发现阴道分泌物更多了,而且有一股异味。别太担心,这是由于妊娠期性激素水平高,加上阴道充血、霉菌容易生长繁殖。你需要做的是勤换、勤晒内衣,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1、蛋白质:每天的供给量以80~90克左右为宜。这几乎是一个女性成年后对蛋白质需求量最大的时期。为保证你的子宫、乳房发育以及血液中蛋白质的需要,并维持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应该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如豆制品、鱼、肉、蛋、动物内脏等。
2、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此阶段比未怀孕时需增加热量约10%~15%,即每天增加200~300千卡热量。为满足热能需要,应注意调剂主食的品种花样,如大米、高粱米、小米、玉米、薯类等。这样不仅能满足准妈妈基础代谢率增加所消耗的能量,还能提供胎宝宝脑细胞形成和活动所需要的能源。
3、维生素:为了帮助身体对铁、钙、磷等营养素的吸收,这个月也要相应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供给。由于维生素D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估每日的维生素D需要量为10毫克。
4、水和无机盐:适量补充钙、铁、铜、锌、镁、钠灯微量元素,摄钙量至少达到1000毫克;每日的摄盐量以5~6克为宜,水坚持每天6~8杯。
1、摄取高蛋白、低盐饮食:每天都应摄取优质的蛋白质,例如家禽、家畜、肉、鱼、海鲜、贝类、蛋类、奶类及奶制品、黄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干、素鸡、豆包、干丝)等。 这些食物以新鲜材料配合浓味的蔬菜,例如洋葱、西红柿、蒜头、茴香、芹菜、香菜、香菇、枸杞、红枣、黑枣、柠檬、醋、月桂叶等来料理,可以减少盐的使用量。
2、进食足量的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它们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加强新陈代谢,还具有解毒利尿等作用。准妈妈每天不应忘记进食蔬菜和水果。
3、由食物中摄取维生素B1或补充维生素B群: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包括酵母、肝脏、全谷类(如糙米)、黄豆、荚豆类、小麦胚芽、马铃薯,其中以动物性来源利用率较高。但以饮食摄入量来看,植物性来源为我们平常摄取维生素B1的主要途径。
4、摄取具利尿作用的食物:被认为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包括洋葱、大蒜、南瓜、冬瓜、菠萝、葡萄、绿色豆子等。
情绪波动是您怀孕经历中的一部分,此时,你的情绪相对比较稳定,但一些孕期小问题,如疲劳、睡不好、变丑等,都可能给您带来心理负担,使你的心情不好。这时,你不妨睡上一小觉,找个朋友陪您散散步或看场电影,或者向亲朋好友倾吐您的烦恼,和你的爱人一起听音乐,一起和胎儿聊天,尤其是夫妻间的亲密,你可要好好利用这一难得的“调味剂”。
1、适当控制体重增长:一般来说,整个孕期增加9-20公斤是比较合适的。研究显示:孕妇如果体重增加超过15千克,那么巨大儿发生率为7.46%,极易造成难产,剖宫产的风险是正常的3倍。肥胖的孕妇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糖尿病,还会导致消化不良及胃病。
2、关注宫高的变化:宫高是指从下腹耻骨联合上沿至子宫底间的长度,从现在开始您每周的宫高都应增加1厘米,若持续2周没有变化就应请医生做检查。从孕20周起,测量子宫高和腹围是每次孕检必须要做的项目。
3、警惕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孕20周是监测血压的关键期,如果在孕20周前,准妈妈出现高血压,多考虑是原发性高血压;如果孕20周以前血压正常,孕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就要警惕是否并发了妊娠高血压,也就是妊高征。所以,您要坚持定期孕检,关注妊高症的种种迹象,积极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很有必要。
4、孕期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皮肤下肿胀的紫色的有硬结的网络,通常出现在腿肚上或大腿上。这些肿胀的静脉若受伤会破裂和流血,因此要温柔地对待它。
5、孕期痔疮:孕妇是痔疮的高发人群,孕期患痔疮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平时在孕期日常饮食中,注意多吃含纤维的食物,提高肠胃消化能力,便可以减少痔疮发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