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4 07:45 来源:网友分享
(1)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
(2)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
(3)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可出现上腹部剧痛,以及出血和休克症状,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为生长于肋弓以下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导致破裂出血者,极为罕见的;
(5)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为血管瘤同时伴有血小板减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异常。其发病机制为巨大血管瘤内血液滞留,大量消耗红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Ⅱ、V、Ⅵ和纤维蛋白原,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可进一步发展成DIC;
(6)其它:游离在肝外生长的带蒂血管瘤扭转时,可发生坏死,出现腹部剧痛、发热和虚脱。也有个别病人因血管瘤巨大有动静脉瘘形成,导致回心血量增多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另也有罕见的胆道出血者。
1.超声:超声诊断因其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创伤小、痛苦少、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等优点,已逐渐成为肝血管瘤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肝血管瘤的B 超表现多为高回声,呈低回声者多有网状结构,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界限清晰。近年来,随着新型氟碳类超声造影剂的出现及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实现了实时状态下动态观察肿瘤内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明显提高了肿瘤定性诊断能力。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为病灶动脉相周边环状增强,门脉相和延迟相向心性充填,用这一特征诊断病变的敏感性高达98% ,但是应当同时警惕极少数的肝血管瘤会表现为离心性的增强。
2.CT:普通平扫CT 难以发现小于5 mm 的肝血管瘤病灶,且与恶性病变难以鉴别,故建议直接行增强CT 扫描。肝血管瘤增强CT 的特征表现为动脉期呈结节、环形及斑片状强化,表现为边缘结节状、环形强化、斑片状不规则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腹主动脉,较平扫时的低密度病灶略小;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密度高于同层肝实质密度;延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多数病灶在5min内填充为等密度。
3.MRI(磁共振):MRI平扫时,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改变的病变,在T1 像表现为低信号,T2 像表现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呈边缘不连续样的结节样强化,随时间延长向病灶中心充填,在延迟增强扫描,病灶完全充填强化,表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肝动静脉分流表现为静脉早期显影和瘤周楔形或不规则强化,多见于小的快速强化的血管瘤和不均匀强化的肝癌病灶,该征象的出现有利于血管瘤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故建议直接行MRI 增强扫描。
手术切除的方式包括肝段切除术和肝血管瘤切除及规则肝切除术。对于术式的选择,应当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医疗条件及术者的外科技术水平。包括:
(1)瘤体位于肝左外叶,由于操作较简便也应选择肝切除术。另外,多发性血管瘤局限于某一肝叶时亦行肝切除术,此种情况若逐个摘除肿瘤,损伤大、出血多且费时;
(2)由于右肝切除术技术相对复杂,创伤较大,肝右叶血管瘤剥除术比肝切除术具有优势;
(3) 肝中叶的血管瘤靠近肝门不仅与出入肝的大血管关系密切,还可能侵及左右两侧肝叶,肝切除术对于这样的肿瘤就更难处理,剥除术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肝门处管道的损伤,还不必切除过多的正常的肝组织并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4)体积巨大的血管瘤宜采用肝切除术。因为巨大血管瘤占据肝左叶或右叶或某个肝段,压迫肝组织,使病灶所在的肝叶或肝段的正常肝组织所剩无几,规则性肝叶或肝段切除不至于损失很多正常肝组织,而且避免了因摘除术可能导致的肿瘤包膜或较大血管撕裂大出血;
(5)术前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或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怀疑肝转移者,宜行规则性肝切除或有一定“安全切缘”的局部切除术;
(6)分布于不同肝叶或肝段的多发性血管瘤,可结合运用两种手术方式。
(1)肝段切除术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肝脏外科手术技巧的提高,肝切除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大大减少,应用范围已经扩大到肝脏的良性病变,其中肝血管瘤是最常应用肝切除术的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病人多无肝硬化病史,有较好的肝脏代偿功能,能耐受较大范围的肝切除手术。对于巨大肝血管瘤或多发血管瘤,通常可行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甚至半肝切除术,但肝切除量不可超过全肝的70%-75%。肝段切除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问题是控制出血,由于血管瘤血供丰富,瘤体本身易出血,从而增加手术难度,甚至有时术中操作不当可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如何控制出血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2)肝血管瘤剥除术 肝血管瘤多呈膨胀性生长,可压迫正常肝组织和胆管、血管形成一层薄的纤维包膜,该界面血管少,可沿该界面进行钝行分离,剥脱出血管瘤,即为“血管瘤包膜外剥除术”,可达到出血少、彻底切除病灶的目的。1988年Alper等首先报告了这种术式,多个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对肝切除术和血管瘤剥离术进行比较发现:剥离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血量均明显少于肝切除术;对肝脏损伤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正常肝组织,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减少对重要肝内血管和胆管的损伤,减少出血,胆瘘发生率降低。 目前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推崇,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术式。
(3)规则肝切除术仅用于疑有恶变、或者肝脏某叶完全被肿瘤占据时。但亦有学者认为有的病例术中确认血管瘤与肝实质之间的间隙比较困难,剥除可能会出血较多,特别是靠近肝静脉主干、肝后下腔静脉等重要结构的血管瘤,钝性剥离易撕裂大血管或损伤瘤体,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
1.保护好肝血管瘤,减少破溃出血的几率
血管瘤本来是由异常增生或畸形的血管所形成,对于位置比较表现的血管瘤,经常摩擦或受到外伤,容易出血多,不易止血,而且创面经久不愈,恢复慢,还会留下难看的疤痕,影响美观。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摩擦,避免外伤是最有利的预防措施。
2. 注意饮食卫生
肝血管瘤患者要注意补充营养,一般没什么特殊禁忌,但应食用价值高易消化的食品,如瘦肉、鱼、鸡蛋、水果和种种蔬菜等。尽量多食用生态食品,因为肝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大部分和雌激素有关,很多人工饲养或加工的食品含有大量激素,容易造成血管瘤生长速度过快。
3.注意适当的活动
对于肝血管瘤患者一般不限制活动,包括治疗后的患者,只要不是重体力劳动,能避免外力的撞击,随病情适当活动量,但不要感到疲劳,以免加重局部畸形血管负担。
4.出院后护理
对于毛细肝血管瘤患者出院后需要注意的还是保持创面清洁干燥,不要受到摩擦而破溃出血,以免留下疤痕等遗憾。而对于海绵状肝血管瘤、混合型肝血管瘤、蔓状肝血管瘤等病人,注意观察患处的变化,做好记录以便随时和医生沟通恢复的情况,医生好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治疗的方案,另外根据医嘱复诊是肝血管瘤治疗的前提。
预防
在预防肝血管肉瘤方面大家应尽量少服用合成类固醇、雌激素及避孕药,另外最好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如二氧化钍、氯乙烯及某些含砷的杀虫剂,如果是此类职业的工作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
温馨提示:
及时采取治疗是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之一,由于婴儿本身的抵抗能力就非常弱,因此妈妈对婴儿护理的重点就是,防止血管瘤的瘤体发生破裂,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的话,不及时止血,严重的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可以看出对得了血管瘤的婴儿护理一定要特别的细心。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 6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