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 11:38 来源:网友分享
(一)、出血性休克。骨折断端的出血及后方结构损伤造成骶前静脉丛破裂为休克的主要原因,大血管破裂较少,仅占10-15%,其它原因为开放伤口、血气胸、腹腔内出血、长骨骨折等。
(二)、 腹膜后血肿。骨盆各骨主要为松质骨,盆壁肌肉多,邻近又有许多动脉丛和静脉丛,血液供应丰富,盆腔与后肤膜的间隙又系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巨大空隙可容纳出血,因此骨折后可引起广泛出血。巨大腹膜后血肿可蔓延到肾区、膈下或肠系膜。病人常有休克,并可有腹痛、腹胀、肠鸣减弱及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的症状。为了与腹腔内出血鉴别,可进行腹腔诊断性穿刺,但穿刺不宜过深,以免进入腹膜后血肿内,误认为是腹腔内出血。故必需严密细致观察,反复检查。
(三)、 尿道或膀胱损伤。对骨盆骨折的病人应经常考虑下尿路损伤的可能性,尿道损伤远较膀胱损伤为多见。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道口溢血现象。双侧耻骨支骨折及耻骨联合分离时,尿道膜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四)、 直肠损伤。除非骨盆骨折伴有阴部开放性损伤时,直肠损伤并不是常见的合并症,直肠破裂如发生在腹膜反折以上,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如发生在反折以下,则可发生直肠周围感染,常为厌氧菌感染。
(五)、 神经损伤。多在骶骨骨折时发生,组成腰骶神经干的S1及S2最易受损伤,可出现臀肌、腘绳肌和小腿腓肠肌群的肌力减弱,小腿后方及足外侧部分感觉丧失。骶神经损伤严重时可出现跟腱反射消失,但很少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予后与神经损伤程度有关,轻度损伤予后好,一般一年内可望恢复。
1、手术时机:
最好在伤后7天以内进行,最晚不超过14天,否则复位难度将大大增加,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2、根据骨折分类选择治疗方式:
AO分类中的A型骨盆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一般予以保守治疗,卧床休息4-6周,早期下地行走锻炼;B型骨折为前环损伤,仅须行前方固定;C型骨折为后环或前后联合损伤,需要行骨盆环前后联合固定。
3、手术方式:
(1)前方固定: 用于固定前环不稳定,常用于耻骨联合分离及耻骨支骨折。主要固定方式为外固定架、耻骨重建钢板、空心拉力螺钉
(2)后方固定:用于固定后环不稳定,常用于骶髂关节分离、骶骨骨折等。主要固定方式为:C形钳(C-clamp),骶前钢板固定;骶后骶骨螺栓、骶骨钢板、骶骨拉力螺钉固定
4、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
(1)外固定架:前方固定外固定架多数情况下是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时固定,或与其它固定方式联合应用固定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不作为常规的最终固定选择。常用的固定方法是双钉法。
(2)后方固定:用于固定后环不稳定,常用于骶髂关节分离、骶骨骨折等。
(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骨盆骨折DVT发生率较高35-50%,PE发生率为2-10%,如患者无明显的出血倾向,可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否则可用弹力袜、下肢血运仪防止血栓发生。
(二)、预防伤口感染。常规应用静脉广谱抗菌素,使用48-72小时。骶后切开固定的伤口较易发生感染及皮肤坏死,应注意观察。
(三)、术后拍片。常规正位、入口位及出口位X线平片,骶骨钉固定则需要行CT检查以了解螺钉是否进入骶管。
(四)、功能锻炼。术后应尽早开始肺部通气和换气的功能训练及患肢不负重的功能锻炼。
(五)、负重锻炼:健侧肢体3天后开始负重锻炼;B型骨折术后6周开始部分负重,C型骨折术后8-10周开始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一般在术后12周以后。双侧骨盆不稳定损伤患者术后12周损伤较轻的一侧开始部分负重。
(六)、内固定拆除:耻骨联合及骶髂关节的内固定可于6-12个月拆除,但不是必须。其他部位内固定一般不需拆除
(七)、复查: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情况。
骨盆骨折常用皮肤牵引、骨盆悬吊牵引、跟骨骨牵引及股骨髁上牵引进行骨折复位或维持骨折复位的位置。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1周内宜取平卧位,卧硬垫床。1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半坐位练习,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2周开始练习半卧位,患肢抬高15°~30°,并保持中立位。牵引治疗期间,要求躯干要放直,骨盆要摆正,脊柱与骨盆要垂直。双下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体位、牵引重量、肢体外展角度,发现异常及时纠正,防止骨盆倾斜,造成下肢内收畸形,影响走路的功能。患者应遵从医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能因卧床时间长而疏忽或私自改变体位。
宜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高铁、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食物应易消化。稳定型,可取仰卧与侧位交替(健侧在下),伤后一周取半卧位,严禁坐立。不稳定型,应取平卧硬板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减少搬动,必要时多人平托。
温馨提示:
骨折多由外伤引起,平时应注意避免外伤。注意活动(远端小关节活动,骨折部位及相邻关节不能活动),避免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