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6 21:59 来源:网友分享
1.心肌收缩力极度降低
包括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性心肌炎(病毒性、白喉性以及少数风湿性心肌炎等)、原发性及继发性心肌病(前者包括扩张型、限制型及肥厚型心肌病晚期;后者包括各种感染、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心肌病)、家族性贮积疾病及浸润(血色病、糖原贮积病、黏多糖体病、淀粉样变、结缔组织病)、家族遗传性疾病(肌营养不良、遗传性共济失调)、药物性和毒性过敏性反应(放射治疗及阿霉素、酒精、奎尼丁、锑剂、依米丁等所致心肌损害)、心肌抑制因素(严重缺氧、酸中毒、药物、感染毒素)、药物(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等)、心瓣膜病晚期、严重心律失常(心室扑动或颤动)以及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
2.心室射血障碍
包括大块或多发性大面积肺梗死(其栓子来源于体静脉或右心腔的血栓、羊水栓、脂肪栓、气栓、癌栓和右心心内膜炎赘生物或肿瘤脱落等)、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膜穿孔所致严重的心瓣膜关闭不全、严重的主动脉口或肺动脉口狭窄(包括瓣上瓣膜部或瓣下狭窄)。
3.心室充盈障碍
包括急性心包压塞(急性暴发性渗出性心包炎、心包积血、主动脉窦瘤或主动脉夹层血肿破入心包腔等),严重二、三尖瓣狭窄,心房肿瘤(常见的如黏液瘤)或球形血栓嵌顿在房室口,心室内占位性病变,限制型心肌病等。
4.混合型
即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其心源性休克的原因既有心肌收缩力下降因素,又有心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再如风湿性严重二尖瓣狭窄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风湿活动时引起的休克,既有风湿性心肌炎所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因素,又有心室射血障碍和充盈障碍所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因素。
5.心脏直视手术后低排综合征
多数患者是由于手术后心脏不能适应前负荷增加所致,主要原因包括心功能差、手术对心肌的损伤、心内膜下出血或术前已有心肌变性坏死、心脏手术纠正不完善、心律失常手术造成的某些解剖学改变,如人造球形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引起左室流出道梗阻以及低血容量等导致心排血量锐减而休克。
1.临床分期
根据心源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休克早期 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入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和精神紧张,但神志清醒、面色或皮肤稍苍白或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大汗、心率增快,可有恶心、呕吐,血压正常甚至可轻度增高或稍低,但脉压变小、尿量稍减。
(2)休克中期 休克早期若不能及时纠正,则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全身软弱无力,脉搏细速无力或不能扪及,心率常超过120次/分钟,收缩压<80mmHg(10.64kPa),甚至测不出脉压<20mmHg(2.67kPa),面色苍白发绀,皮肤湿冷发绀或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尿量更少(<17mL/h)或无尿。
(3)休克晚期 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前者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后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肝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相应症状。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表现为少尿或尿闭,血中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产生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尿比重固定,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等。肺功能衰竭可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绀,吸氧不能缓解症状,呼吸浅速而规则,双肺底可闻及细啰音和呼吸音降低,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征象。脑功能障碍和衰竭可引起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病理性神经反射、瞳孔大小不等、脑水肿和呼吸抑制等征象。肝功能衰竭可引起黄疸、肝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甚至出现昏迷。
2.休克程度划分
按休克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休克。
(1)轻度休克 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干、出汗、心率>100次/分钟、脉速有力、四肢尚温暖,但肢体稍发绀、发凉,收缩压≥80mmHg(10.64kPa)、尿量略减、脉压<30mmHg(4.0kPa)。
(2)中度休克 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四肢发冷、肢端发绀、收缩压在60~80mmHg(8~10.64kPa)、脉压<20mmHg(2.67kPa)、尿量明显减少(<17mL/h)。
(3)重度休克 神志欠清、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心率>120次/分钟、心音低钝、脉细弱无力或稍加压后即消失、收缩压降至40~60mmHg(5.32~8.0kPa)、尿量明显减少或尿闭。
(4)极重度休克 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浅而不规则、口唇皮肤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极弱或扪不到、心音低钝或呈单音心律、收缩压<40mmHg(5.32kPa)、无尿,可有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出现多器官衰竭征象。
3.其他临床表现
由于心源性休克病因不同,除上述休克的临床表现外,还有其他临床表现。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有心前区剧痛,可持续数小时,伴恶心、呕吐、大汗、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因脑急性供血不足可产生脑卒中征象。体征包括心浊音界轻至中度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若并发乳头肌功能不全或腱索断裂,在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并发室间隔穿孔者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
1.血常规
白细胞增多,一般在(10~20)×109/L(10000~20000/mm3),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增高常提示血液浓缩。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降低,出、凝血时间延长。
2.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
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尿相对密度(比重)由初期偏高转低而固定在1.010~1.012,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尿/血肌酐比值常降至10,尿渗透压降低,使尿/血渗透压之比<1.5,尿/血尿素比值<15,尿钠可增高。
3.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
血清钠可偏低,血清钾高低不一,少尿时血清钾可明显增高,休克早期可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休克中、晚期常为代谢性酸中毒并发呼吸性酸中毒,血pH降低,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正常时血中乳酸含量为0.599~1.78mmol/L(5.4~16mg/dL),若升至2~4mmol/L表明为轻度缺氧,微循环基本良好,预后较佳;若血乳酸含量>4mmol/L说明微循环已有衰竭,已处于中度缺氧;若>9mmol/L则表明微循环已经衰竭,有严重缺氧,预后不良。此外,严重休克时,血游离脂肪酸常明显增高。
4.血清酶学检查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GO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磷酸肌酸激酶(CPK)及其同工酶CPK-MB均明显增高,尤以后者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分别达100%和99%,其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有助于判断梗死范围和严重程度,休克晚期若并发肝功能损害可使丙氨酸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GPT)升高及相应的肝功能试验异常。
5.心肌肌凝蛋白轻链及肌红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测定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肌凝蛋白轻链增高,人类主要测定心肌肌凝蛋白轻链Ⅰ(LCI),其正常值为(3.7±0.9)μg/L[(3.7±0.9)ng/ml],血、尿中肌红蛋白含量增高,其增高幅度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且较血清酶学改变为早,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心肌肌钙蛋白(cT-nT,cTnI)测定是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特异性极高的标志,正常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正常值为<4μg/L,急性心肌梗死3~6小时即可明显升高,常超过165μg/L;心肌肌钙蛋白T(cTnT)正常值<1ng/L,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炎病、坏死时常可明显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断一旦确立,其基本治疗原则如下:
(1)绝对卧床休息 立即吸氧,有效止痛,尽快建立静脉给药通道,尽可能迅速地进行心电监护和建立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积极对症治疗和加强支持治疗。
(2)扩充血容量 如有低血容量状态,先扩充血容量。若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应及时给予5%碳酸氢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心功能状态和血流动力学监测资料,估计输液量和输液速度。一般情况下,每天补液总量宜控制在1500~2000mL。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补足血容量后,若休克仍未解除,应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和硝普钠等。
(4)尽量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挽救濒死和严重缺血的心肌,这些措施包括静脉和(或)冠脉内溶血栓治疗,施行紧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搭桥术。
(5)积极治疗并发症 如心律失常和防治脑、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防治继发感染。
(6)其他 药物治疗同时或治疗无效情况下,有条件单位可采用机械性辅助循环,如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左室辅助泵或双室辅助泵,甚至施行全人工心脏及心脏移植手术等。
温馨提示:
预防意外损伤,对于烦躁或神志不清的病人,应加床旁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四肢以约束带固定于床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