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4 20:05 来源:网友分享
1.营养因素
由于饮食中供铁不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我国大多数人食物以谷物、蔬菜为主,肉类较少,饮食中供铁以非血红素铁为主,含有大量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物质,我国人食物供铁并不少,甚至可超过标准供铁的1倍以上,但提供的铁不一定都能吸收。而当生理铁需要量增加时,如婴幼儿、青少年、妇女生育期,单纯从食物中很难获得所需的铁,因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2.慢性失血
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量过多、痔出血、咯血、血尿、鼻出血、钩虫病所致慢性消化道出血,慢性肾功能不全接受血透等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特别是慢性消化道出血常常是男性慢性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即使是大便潜血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慢性消化道出血,提示要注意除外消化道肿瘤。
3.吸收障碍
多见于胃全切或次全切术数年后,储存铁已用完,食物直接进入空肠及胃酸过低均可影响铁的吸收。此外,慢性腹泻或小肠疾病可引起铁吸收不良,也随着大量肠上皮细胞脱落而丢失铁。
1.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特殊表现 缺铁的特殊表现有: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
非贫血症状 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2.体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1)血象
贫血轻时,红细胞仍属正细胞性正色素性,在血片中可以看到细胞大小和形状几乎完全正常或仅有极轻度的不规则。贫血严重时,红细胞呈典型特征性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平均容积(mcv)<80fl(80μm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6pg(μμg)。在血片中可见到红细胞大小很不一致,以体积小者多见,中心浅染区扩大,最重者胞浆变成很狭窄的一圈环。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但亦有轻度增高至2%~3%。白细胞和血小板数一般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大致正常。在贫血较重的病例中,脆性轻度减低。钩虫病患者,可有轻度嗜酸粒细胞增多。
用df32p或ashby测定法,显示缺铁性贫血时的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至46~85天(正常120天)。
(2)骨髓
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但骨髓增生程度与贫血程度缺乏明显的平行关系。在缺铁和贫血较重的病例中,幼红细胞因胞浆减少而头迟迟不能血红蛋白化,体积减小,边缘不规则,核染色质致密,早幼红和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而晚幼红细胞减少。巨核细胞多无明显变化。
用普鲁士蓝染色检查骨髓,可反映体内铁贮存情况,这就是骨髓铁染色。检查铁粒幼细胞和细胞外铁颗粒是诊断缺铁较为敏感和可靠的方法。因为缺铁的最早变化是骨髓铁消失,但在缺铁较轻、未经治疗的早期病例中,这种铁小粒不一定完全消失。缺铁性贫血时,骨髓内含铁血黄素为阴性,极少找到铁粒幼细胞(正常人20%~90%左右的幼红细胞中,可见到1~5个铁小粒)。
(3)铁代谢检查
①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铁蛋白
未经治疗的缺铁性贫血者血清铁浓度常明显降低,低于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增高,可高达71.6~89.5μmol/l(400~500μg/dl);铁饱和度降低,常明显降低至<15%。血清铁蛋白可以查出最早期的缺铁,贮存铁下降是血清铁蛋白降低的唯一原因,国内外以小于12~20ng/ml作为贮铁耗尽或明显降低的指标。
在缺铁性贫血阶段,以上各项指标的阳性率为:血清铁蛋白95.5%~96.2%,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76.9%,铁蛋白饱和度50%~76.9%,血清铁34.6%~60%,小细胞低色素40 %。最好选择两项以上指标组合,这样可提高检出率。如血清铁蛋白与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两项指标组合,其检出率可高达100%,漏诊率为0。
②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
由于铁的缺乏,血红素的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的浓度增高,大于0.9μmol/l(50ng/dl)。
1、猪肝
取猪肝制成泥状食物,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显着。
2、河蟹
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铁质,经常食用有利于防治贫血。
3、黄豆
含铁质不仅量多,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黄豆、猪肝各100克,先将黄豆煮至8成熟,再加猪肝共同煮熟。每日2次,连食3周。其他豆类制品,如腐竹、红乳腐均含铁质,有生血补血的作用。
4、蜂王浆
凡病后、产后缺铁性贫血患者服蜂王浆有良效。
5、芝麻
黑、白芝麻炒熟后食用,或食用芝麻酱均有治疗贫血的效果。
6、海带
将100克海带洗净,切碎,加水煮熟;然后将洗净,切好的芥蓝菜加入后再煮,可用食盐调味,适宜长期食用。
7、大枣
去核大枣500克煮熟,黑豆250克磨面,加入黑矾60克,拌和在一起,共捣如泥为丸。每次服2克,每日3次。
8、芥菜
佐餐时当菜肴食用,治疗贫血有效。
9、龙眼肉
是治疗心血虚、脾气虚的基本配伍原料,可用于防治贫血。
温馨提示:
注意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