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动力学检测 胃肠动力检测注意事项

2017-07-25 13:26 来源:网友分享

一、胃肠动力学检测过程

  一、肠道通过时间测定和压力测定(1)肠道通过时间检查:①氢呼吸试验法:其原理为不能在小肠吸收的糖类如乳果糖在结肠内经细菌酵解释放氢气,经肺呼出,因而口服乳果糖后相隔一定时间(10-15min)收集呼气氢,利用气敏色谱仪测定呼气氢浓度根据呼出气体。氢气浓度的变化测算口-盲通过时间当呼吸氢浓度高出基础值的50%或高出4-l0ppm水平时即为峰值,从口服乳果糖至到达峰值的时间。②放射性核素扫描法:A.小肠通过时间测定:通常用99mTC标记试餐试餐后在γ相机下进行计数(前后体位的核素扫描以纠正误差),若用两种放射性核素标记其中一种用于胃排空,一种用于测定口-盲通过时间,由此推算出小肠通过时间。B.结肠通过时间的测定:以放射性核素标记液态物灌入盲肠或口服定位在盲肠,崩解的放射性核素胶囊从而测算结肠的充盈和各段的通过时间。(2)压力测定:小肠压力测定:将压力集合管或带有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导管经胃插入十二指肠直至空肠上段(X线下需导丝导引可通过内镜插入),可测得小肠消化间期和消化期的动力活动(收缩次数收缩幅度和动力系数)。

  二、测定胃运动功能的主要方法有胃排空检查、胃压力测定、胃张力测定。(1)胃排空检查核素法:用Tc标记固体试餐,胃电图法用Fe304标记固体试餐,在餐后不同的时间应用一照相机计数或弱磁测量仪探测胃磁场的变化,测定胃内标记物量。(2)胃压力测定:将压力集合管或带有微型压力传感器的导管插人胃内实际上,不少研究是将导管插至十二指肠,同步测定胃、十二指肠的压力变化插管需要透视下定位, 有时也经内镜置人导丝再插管测压时间宜根据要求而定,一般空腹测压3小时,试餐2后小时。如应用携带式测压监测系统,记录时间可达24小时。(3)胃张力测定:胃腔近端放置一个气囊,并与电子调节泵连接胃松弛时电泵泵人气体,收缩时吸出气体,使气囊内始终维持恒定的低压水平这种恒压器可定量测定胃上部的慢收缩和松弛,还可以观察在不同水平气囊内压时气囊容积的变化。

  三、胃电图测定:剃去放置电极部位的体毛;用摩擦剂清洁皮肤;电极中央放导电糊,晾1分钟;擦去电极外多余的导电糊;沿胃窦轴线方向放置检测电极。一电极置于腹部正中线上,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处,另一检测电极置于其左上方45°角5cm处。参考电极置于右腹部与正中电极同一水平10-15cm处;用欧姆计检查检测电极阻抗,阻抗小于5K则可进行EGG检查。否则应重新进行皮肤准备或更换新电极;先空腹检查30-60分钟;给患者进标准餐(如:鸡蛋三明治加200ml水)。餐后、餐前分别进行标记。某些设备上有记事键可用于标记;餐后再检查60-90分钟;术毕,移去检测电极。

  四、直肠-肛门运动功能测定:用电子气压泵及液流灌注消化道压力监测系统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先记录肛门内括约肌静息压及内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感觉功能检查用压力递增时相性扩张,向气囊内充气,充气速度为38ML/s,每次压力递增5mmHg,仪器自动同时记录注气容量,两次注气间隙时间印,受试者通过感觉语言评分表报告感觉,以观察直肠初始感觉阂、直肠排便闭及直肠疼痛阂,再计算直肠顺应性同时,在注气过程中观察能引出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内括约肌压力下降们以上的最小容量即最小抑制容量。

  五、胆道运动功能测定:(1) 患者脂餐后用b超观察胆囊的容积的变化。(2) 用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CCK) 测量胆囊的排空系数。

  六、 酸返流测试:向胃内注入0.1mol/LHCL150-300ml,缓慢拉电极。电极置于下食管高压区上5cm处。测量5、10和15cm不同点的pH值。同时配合Valsala手法(声门关闭强行呼气,以增加胸内压力)和Muller手法9呼气后关闭声用力吸气,增加胸内负压及改变体位,诱发胃食管返流,测起pH值。

二、胃肠动力检测注意事项

  正常值

  (1)肠道通过实践测定和压力测定食物通过肠道时间正常,并且小肠内压力正常稳定。(2)胃运动功能测定进餐一小时后, 胃内没有或者有少量不消化标志物。餐后胃窦收缩频率>50次小时, 平均波幅>30mmHg/2小时内, 常表明胃动力降低。(3)胃电图中正常情况下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大于1。 正常胃电主频为2-4周/分,餐后应占75%以上 。(4)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CCK) 测量胆囊的排空系数, 正常可达70%。(5)酸返流试验中正确时胃内pH值为1-4,高压区食管内pH值为5-7(6)直肠-肛门运动功能测定是直肠初始感觉值为87.3ml(P<0.05),直肠排便值为128.4ml(P<0.05),直肠疼痛值为206.1ml(P<0.05)。

  临床意义异常结果:

  (1)肠道通过实践测定和压力测定食物通过肠道时间长或者短,并且小肠内压力大,为肠易激综合症。(2)胃运动功能测定进餐一小时后, 胃内仍存留大部分不消化标志物, 尤其在小试餐后, 表明患者可能缺乏消化间期相收缩或收缩幅度低下。餐后胃窦收缩频率<50次小时, 平均波幅<30mmHg/2小时内, 常表明胃动力降低。(3)胃电图中正常常情况下餐后、餐前胃电主功率比小于1。(4)静脉注射胆囊收缩素(CCK) 测量胆囊的排空系数, < 40% 则可认为胆道功能障碍。(5)酸返流试验中pH<4持续5min以上为阳性,为胃食管返流症。(6)胃肠道排空缓慢或者滞留,充盈时间长。需要检查人群:肠易激综合症,胃食管返流症,胃轻瘫,胆道运动功能障碍,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者。

三、胃肠动力学检测方法

  食管测压 用于测定食管动力功能。将测压导管经鼻插入食管,导管头部抵达胃腔,并与测压系统连接,测定患者在静息时(即不作吞咽动作时)和吞咽水时上下食管括约肌的压力、松弛压及其与咽肌群的协调性以及食管体部的收缩力,是最常用的一项消化道测压技术。

  食管测压在患有疾病时有其特征性改变。如患有贲门失弛缓症时,食管体部缺乏蠕动收缩,吞咽时下食管括约肌有松弛障碍。弥漫性食管痉挛可间断出现同步收缩和重复收缩等。胡桃夹食管则在食管远端出现幅度高达180mmHg以上的收缩。系统性进行性硬皮症出现食管蠕动波幅低下。胃食管反流病可有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及食管蠕动波幅降低等。食管测压可用于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难、胸痛等,帮助明确有无食管动力障碍疾病及严重程度,也用于食管pH监测的电极定位以及评估药物和手术疗效。

  24小时食管pH监测 能反映胃食管反流的检查有钡餐、核素胃食管反流、食管酸和胆汁反流监测等技术。近年来又推出了食管阻抗监测,其中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将对氢离子敏感的pH电极经鼻放置在远段食管,并与一个携带式记录仪连接,记录并分析酸反流的频度、程度及不同体位、昼夜的发生情况。食管无线pH监测则无需插管,只需在内镜下将电极固定于食管下段黏膜,可增加酸反流阳性率,但很少用于临床。食管胆汁反流监测是利用分光光度原理,胆红素在450nm处存在特异吸收峰,因而能反映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情况。食管阻抗监测能显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反流,与反流物的酸碱度无关,可增加反流的检出率,我国也已引入这一检查技术。以上胃食管反流检查尤其是24小时的监测主要用于非心源性胸痛怀疑有反流病时,反流症状严重但疗效不满意时,还有非典型反流病例,如表现为咽喉炎、呼吸系统病变以及评价药物和手术疗效等。

  胃排空检查 摄食后胃容纳、碾磨食物,进而排空食物。胃排空检查是测定进试餐后胃对食物的排空功能。核素法胃排空是在摄取核素标记的食物后,定时用伽马照相计数胃内存留量,是一项金标准检查。但因仪器昂贵,检查耗时,尚未在临床上普遍应用。不透X线标志物的胃排空需在进试餐时,吞服不透X线标志物,餐后一定时间摄腹部X线片,测算胃腔内存留标志物,方法简易。超声法可用于测定胃液体排空,但其结果受操作者经验的影响。此外,稳定同位素呼吸试验等也可检查胃排空功能。胃排空试验可了解胃动力障碍症状患者胃排空功能是否延缓、严重程度,及其对治疗的反应。

  胃容纳功能检测 测定胃对摄取食物的容纳功能。近年来推出的饮水试验或饮用带有热卡的营养液,可测定其引起初步饱感和最大饱感时的饮入量,是反映胃容纳和胃感觉功能的简易方法。恒压器技术是将带有气囊的导管插入胃近端,在恒压状态下可根据气囊内缩小或扩大来测定近端胃收缩或舒张,测定最初感知和最大饱感时近端胃的容纳及感觉功能。但因其不易耐受则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核素法、磁共振或CT技术等尚少应用于临床。胃容纳功能检测可用于消化不良、糖尿病等患者。

  体表胃电图 是将电极放置在上腹体表,记录空腹和餐后的胃电慢波活动变化。其可检测胃动力障碍,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轻瘫、运动病和妊娠呕吐等有无胃电节律异常。此检查简易,易被接受。

  胃肠传输试验 让患者吞服不透X标志物后,在48小时和72小时(必要时)后拍摄腹部平片,测算肠腔内标志物存留数及其分布。慢传输便秘患者72小时仍有不少存留。该检查有助于指导慢性便秘的处理,但尚不能作为手术的依据。胃肠传输试验也用于功能性腹泻、动力相关的腹泻患者及不明原因的腹胀或腹痛患者,可了解这些患者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肛门直肠测压 将带有气囊的导管插入肛门内,测定肛门和直肠的功能。包括肛门括约肌的长度、静息压和主动收缩压(缩窄压)及模拟排便动作时的压力变化,还可以检查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及测定直肠对便意的最小和最大的耐受程度等。对排便障碍、痉挛性盆底综合征及大便失禁等有一定意义,有助于诊断和指导治疗。

四、胃肠动力学简介

《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是国内首次编写以胃肠动力为内容的大型专著,是一部胃肠学高级专业参考书。内容从基础到临床全面而系统地叙述胃肠动力学的生理、病理生理的基本理论、研究技术,介绍临床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各种胃肠动力疾病的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分为五编:第一编胃肠运动功能总论;第二编胃肠运动的研究方法及临床检测技术;第三编正常胃肠运动功能及其调节;第四编胃肠动力紊乱和动力疾病;第五编药物和外科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周吕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柯美云教授担任主编。为了提高《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的质量、权威性和吸引力,《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特邀请40余位国内、外著名胃肠学专家参加《胃肠动力学基础与临床》撰写,重点介绍当今国内外上述内容的最新理论与临床成就,是一本既有丰富的基础理论内容,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高级参考书。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养生知识养生大全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