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8 10:37 来源:网友分享
秋分节气已过,直至小雪节气以前,进入运气学说的“五之气”。《圣济总录·卷第二运气·丙申岁图》载“时令至此,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总体来说,此阶段雨水相对偏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甚至如民谚所云“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容易受寒感燥。从实际气象来看,今年下半年以来,受在泉之气“厥阴风木”和上半年湿土之气的“复气”影响,风象较著,超级台风频频出现,可作印证。
今年秋天,易出现肝气旺、肝木克脾土,出现胸胁部疼痛、腹胀、呕吐、便溏、泄泻等肝胆、脾胃系统病症,与风邪相关的疾病或会增多,有中风病史者需谨慎二次中风危险,有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者仍需多加留意。风木之气当值,木旺侮肺金,加之“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当令,肺金更易受邪,出现咳嗽、咽痛、口鼻干燥、皮肤毛发枯燥等症状。
仲秋以后防“秋愁”
从运气角度看,今年秋天厥阴风木之气较著,足厥阴属肝,肝气强旺或郁结不舒,容易出现情志变化。尤其寒露以后,进入“深秋”,草木衰败,万象萧条,容易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产生迷茫、孤独、忧郁和无助之感,古人有“秋愁”、“愁秋”之说。
中医认为,秋季与肺在五行属性同为金,秋内应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悲忧过度宜伤肺,导致肺气虚,使机体抵抗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发生疾病。所以精神调养还是要说的,要保持乐观情绪,不要自寻烦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的摄养大法当遵守效法。
食栗益气兼养心
秋天吃板栗正逢其时,可以除“秋乏”。栗子,又叫板栗,有“干果之王”的美誉。《本草纲目》认为:“栗子性味甘温,无毒,有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之功,可治腰膝不遂、肿痛瘀血等,生食可止吐血、便血、尿血,一切血症,均可服用。”
今年秋天食用还起到养“心”的作用,因栗子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此外,富含的纤维素则能强化肠道,畅通大便。
板栗可以糖炒做零食,亦可蒸熟佐味,或少量打碎煮粥,笔者老家中秋节常用板栗作粽子馅,或与鸡、排骨红烧,味道很是不错。
增润免燥啖芋头
芋头又叫芋艿、毛芋头,明代寇宗奭《本草衍义》收入药,名副其实的亦食亦药。其味甘辛、性平,归肠、胃经;有健脾补虚,散结解毒之功效。此外,芋头为碱性食物,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加之有解毒、散结的功效,为较好的抗癌、防癌食物。尤其是女性同胞,有很多人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吃点芋头既可以辅助治疗,又可以美容养颜、乌黑头发。
芋头的成熟期在秋冬,在仲秋以后食用也是“应时”,《唐本草》载其“蒸煮冷啖,疗热止渴。”故而可改善“秋燥”,今年秋天吃芋头也符合“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的运气调摄原则。
芋头子可做汤吃,也可以蒸熟蘸糖作零食,也可与红薯、玉米组成“大丰收”代主食,芋头子、母都可以红烧、配上五花肉更可口。食用芋头需要注意:一则在处理芋头皮时,黏液里含植物碱,接触皮肤易过敏,出现风团、瘙痒等,最好戴上一次性薄膜手套;二则《本草衍义》记载“多食滞气困脾”,平素痰多、湿热明显或过敏体质者应慎食、少食。
秋饮青茶可润燥
民间尚有“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等耳熟能详的“饮茶经”。秋天属阳明燥金主令,尤其是仲秋以后,气候干燥,多晴少雨,令人口干舌燥,皮肤脱屑、瘙痒,有的人甚至嘴唇干裂,中医称之“秋燥”,这时宜饮用青茶。
青茶,又称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的醇厚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还可消脂减肥。有关乌龙茶在防癌抗癌、减肥功效、抗疲劳作用、抗老化机制以及抗病原菌作用也有很多研究和报道;此外,青茶中锰元素含量比其他茶高,锰能激活多糖聚合酶和半乳糖转移酶等生物酶的活力,催化硫胺素和尼克酸等在体内的代谢,以保证末梢神经兴奋传导和皮脂代谢的正常进行,以改善皮肤干燥、瘙痒。像大红袍、铁观音、台湾高山乌龙茶都属于青茶类,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用。
今秋寒凉应节制
时下许多养生文章谬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到秋季就叫大家养阴,还提倡多食梨、柿子,以清热滋阴润燥。因梨性凉、柿性寒,纵然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能,但还是要少吃为佳,尤其是今年秋天。笔者夏天就提出,今年的运气条件容易损伤脾胃、而出现便溏、腹泻等,要注意调摄,瓜果寒凉之物应节制。
这个秋天可以喝点柠檬水或煮鱼时挤点柠檬汁(柠檬鱼),以缓秋燥、解“秋愁”、保护心血管。柠檬,酸、甘,平,归肝、胃、肺经。具有化痰,止咳,生津,健脾之功效。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柠檬“腌食,下气和胃。”柠檬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P,能增强血管弹性和韧性,有益于心血管,可以兼顾 今年中运“邪害心火”的运气致病特点。
合理膳食防“秋膘”
喜欢“补”是大部分人的心态,无论身体需要与否。受“一夏无病三分虚”、“补冬不如补秋”等坊间观念影响,许多人从“立秋”开始就使出自己的洪荒之力来补益,“贴秋膘”,炖肉、烤肉、红烧肉、酱肘子等高热量、肥甘厚味,频频出现餐桌,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提倡。此外,随着天气渐凉,人们的味觉增加,食欲大增,饮食不知不觉过量,使热量增加,加之气温适宜、睡眠充足、汗液减少;另外为了迎接冬天,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也发挥作用,积极地储备御寒脂肪,所以秋天一不小心就肥胖了。应注意饮食调节,合理膳食防“秋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