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1 13:38 来源:网友分享
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Ⅰ型骨质疏松又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发生于女性患者,年龄在50~70岁,表现出骨量迅速流失,骨松质丢失更明显,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
Ⅱ型骨质疏松又称老年性骨质疏松。与Ⅰ型比较,男性患者增加,但男女之比仍为1∶2,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表现为骨量缓慢丢失,骨松质与骨密质丢失速度大致相同,骨折好发部位除与Ⅰ型相同外,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983年,Riggs对Ⅰ、Ⅱ型骨质疏松症进行比较(表1)。
继发性骨质疏松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如慢性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胃切除、肠改道、钙吸收不良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等;内分泌疾病:高泌乳素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医源性因素:长期应用抗癫痫药、含铝抗酸剂、服用过量甲状腺素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等。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多因素性疾病,遗传、生活方式、营养等均与发病有关。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者易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白人及亚洲妇女、骨质疏松症家族史、或具有影响骨量的特殊基因的妇女、钙摄入不足、缺乏体力活动、大量吸烟及饮酒、早绝经或绝经前行双侧卵巢切除术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取决于其骨峰值及其骨丢失的速度,骨峰值高及(或)骨丢失慢者,不易发生,骨峰值低及(或)骨丢失快者容易发生。
1.骨峰值 骨峰值指个人一生中的最高骨量,一般在25~35岁时达到。影响骨峰值的因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最为重要,营养、生活习惯等也有一些影响。
(1)遗传因素:决定骨峰值的70%~80%。例如黑人BMD高于白人及亚洲人,其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低,骨质疏松有家族倾向、单卵双胎的BMD差异较双卵双胎者小、男性的骨峰值高于女性、在有些国家,维生素D受体基因、雌激素受体基因、或胶原基因的多态性与BMD有关等,均证明骨峰值受遗传因素影响。
(2)营养:青春期内钙摄入量高者,骨峰值较高,对成熟骨BMC的影响可达6%。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青春期内元素钙摄入量应为每天1000mg。
(3)生活习惯:运动可增加BMD,如果坚持每天锻炼,其体力活动量高于平均量1SD时,其骨量较活动量低于平均量1SD者高7%~10%。但运动过度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发生闭经时,骨量反而降低。骨峰值形成前大量吸烟、嗜酒者骨峰值低。
(4)原发性性腺功能不足及青春期发育延迟者,骨峰值低。
2.骨丢失率 妇女的骨丢失与增龄及绝经有关。
(1)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脊椎骨丢失一般自40~50岁开始,丢失率为每年0.8%~1.2%。四肢骨的丢失大约晚10年,即自50~60岁开始,丢失率为每年0.3%~0.6%,均呈线性,其发生机制不清楚,可能与骨形成减少有关。这种骨丢失的后果是骨小梁变细,不发生骨小梁的穿孔性变化。
(2)与绝经相关的骨丢失:不论年龄,妇女一旦绝经,体内的雌激素即急剧下降,骨丢失呈对数增加,骨小梁变细、变薄、乃至断裂(穿孔)。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卵巢来源的性激素全部消失,骨丢失速度更快,此时脊椎骨丢失是四肢骨的两倍,丢失率高达每年4%~5%,持续5~10年后,骨丢失速度才减慢。四肢骨的骨丢失慢,丢失的持续时间也长。
动物试验及临床观察证实,去卵巢动物或绝经后妇女补充雌激素后,骨转换率降低,可以有效地防止骨丢失,由此也证明,雌激素不足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原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隐匿发生的疾病,在没有发生骨折之前,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发现驼背、身材变矮、或骨痛时,常常已经发生了骨折。因此,不能用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疼痛的严重程度可用于判断治疗效果。
1.骨痛 骨质疏松的骨痛,通常是因小梁骨发生微骨折,当体位变动时肌肉及韧带牵拉引起,故可发生起坐痛、前屈后伸痛、行走痛、翻身痛及卧位痛等。通常用四级评分法反应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分为有时疼痛,2分为经常疼痛,但能忍受,3分为疼痛难忍,并影响工作及生活。
2.驼背或身材变矮 当脊椎发生压缩性骨折时出现。
3.局部压痛或叩击痛 其特点是不伴随局部红肿及发热。
根据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可以在骨质疏松早期即做出诊断。
骨矿含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1994年WHO重新制订了以骨密度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
1.正常骨量 BMD或BMC较年轻成年人平均值低1个标准差以内。
2.骨量减少 BMD或BMC较年轻成年人平均值低1~2.5个标准差。
3.骨质疏松症 BMD或BMC较年轻成年人平均低2.5个标准差或以上。
4.严重的骨质疏松症(确定的骨质疏松症) 符合上述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我国专家认为以骨量丢失平均值的2.5个标准差不利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丢失2个标准差为诊断标准更适合我国国情。
循环针法
循环针法是一种调整阴阳平衡的常用方法。一般以每天体位前后交替取穴不同把穴位分为两组。第1天以腹部及四肢穴位为主称前主穴,取百会、曲池、合谷、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针刺手法平补平泻。针后腹部天枢穴带脉穴拔罐5分钟。次日以背部腧穴为主称后主穴,取大杼、膈俞、脾俞、肾俞、风池、身柱。针刺手法脾俞、肾俞用补法,其他穴位平补平泻。针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拔罐5分钟。以上为基础方,适用于肝肾阴虚型和寒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可加内关、血海。寒瘀阻络型可局部火针点刺或刺络拔罐。20天为1疗程,每疗程间休息10天,6个月后评定疗效。
灸法
选用天灸或隔姜灸。适用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胃虚弱型。天灸主要在背部腧穴上,用附子、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等中药研磨制成粉剂贴敷腧穴。也可用于有筋节疼痛的局部帖敷。5天1次,视皮肤耐受程度可连帖3~5次。隔姜灸主要在关元穴、中脘穴、命门穴或筋缩穴。可以和贴敷疗法交替进行。
补钙和穴位注射
无法做户外运动患者补充惠氏钙尔奇D300mg每日3次,餐后1.5小时口服。明显骨痛者鲑降钙素50单位关元穴位注射,2日1次,10支为1疗程。
提示:以上方法需要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切勿自行操作。
一、及时补充雌激素
雌激素参与女性骨骼的形成,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淀,使骨密度升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逆向改变,使骨骼中的钙逐渐流失,导致骨骼疏松。女性绝经后应及时补充雌激素,阻止钙质的流失。在补充雌激素前,一定要到医院检查身体,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二、应用骨吸收抑制剂
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绝经妇女,也可接受骨吸收抑制剂的治疗。二磷酸盐类药物是有效的骨吸收抑制剂,绝经妇女可长期坚持预防性治疗。但患有骨软化症及严重肾功能损伤的妇女不能使用。
三、补充钙和维生素D
钙、维生素D等是形成骨的重要原料,绝经女性每天钙的摄入量不应少于800毫克,可以多吃牛奶、乳制品、大豆、鱼虾、海带、紫菜、黄绿色蔬菜含钙丰富的食物;可以适量吃些动物肝脏、鱼卵、奶油、坚果、蛋黄、瘦肉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及多晒太阳,以补充维生素D。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绝经女性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营养应均衡,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应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使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使绝经后女性体内雌激素分泌增加,减少骨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