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2 11:57 来源:网友分享
公众日益高涨的运动健身热情,正在找寻更多的释放空间。为了方便群众就近健身,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有效扩大增量资源,进一步盘活存量资源。
选择——
八成人选择“户外公共场地”为主要运动场所
晚上7点刚过,唐女士像往常一样来到家附近的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简单热完身便开始沿着操场慢跑。跑道上,也不断有锻炼的人群加入进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运动健身人群持续增加,我国体育设施建设也逐渐加速。根据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比10年前翻了将近一倍。
体育设施尤其是公共场地的加快建设,符合公众期待。根据艾瑞数据统计,在2016年我国运动人群主要运动场所的多项选择中,近80%的运动人群选择了“户外公共场地”,位列第一,其次是健身房、家里、企事业单位、付费体育场馆等。这并不意味着户外公共场地更受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包容性更高。户外公共场地的经济、便利等特点,使它能够覆盖更多人群。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运动人群都像唐女士一样,身边就有便利的体育场地设施。数据显示,在具有高运动健身需求的城市,只有不到30%的场地可以利用。在人均体育场地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场地的低开放度,进一步加剧了场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今年3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发布《江苏省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全年开放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30天,每周开放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5小时,并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公办学校在保证教学需要和校园安全前提下开放体育设施,鼓励民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省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有4000多所,去年开放率已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