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 14:47 来源:网友分享
1、输血
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症状为出血,包括黏膜出血、内脏出血等情况,出血严重时应进行输血治疗以补充丢失的血液,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这是能有效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
2、脾脏切除
对于已患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切除脾脏为较常用方法。脾亢时,会出现血小板滞留,切除脾脏后可恢复正常的血小板生成。
3、激素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为西医治疗的首选药物,是临床最常见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疾病急性期的止血,但是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应用时无明显效果,所以这不能是能有效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
4、免疫制剂的应用
对于应用激素或者切除脾脏后病情无缓解的患者可以应用免疫制剂。
5、中医治疗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论治,治疗时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滋阴补气为主。
1.白细胞减少
生活中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在极为常见。而所谓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多半是由于一些外界的因素所引起,比如像某些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这些都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感染
血小板通常会因为遭到破坏后而出现数量减少的情况,而导致的原因有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如果是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的话还会因此而影响到人体的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而一般情况下,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药物血小板减少等两种情况,这些情况对人体的健康而言危害都非常的大。
3.出血症状
很多人在平时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有身体出血的情况,其出血部位包括有鼻腔、口腔等,常见的有鼻粘膜出血、口腔粘膜出血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会因为血小板的减少而导致频繁的出现有胃肠道粘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阴道出血等情况。而很多人在出现有这些部位的出血情况时,都会普遍的认为是上火所致,这是极大的一个盲区。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遗传性: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3.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HIV感染,周期性血小板减少,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肝素、奎宁、奎尼丁、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利福平、呋塞米、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磺脲类降糖药及苯妥英钠等),输血后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降温。
5.血小板丢失
出血、体外灌注、血液透析。
6.其他
假性血小板减少。
1、急性型: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2、慢性型:常见于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50×10^9/L,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病人除 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